“秧”歌入围鲁奖,先生知道吗?

29.05.2014  12:19

  5月15日,湖北省作协主席、作家方方通过微博爆料称,湖北省作协向中国作协推荐的鲁迅文学奖某个参评作品存在问题,该诗人“诗写得很差”,推荐前就到处活动,但他却把所有评委搞定,以全票通过,获得湖北省作协的推荐入围鲁迅文学奖诗歌类参评目录。被批评的诗人柳忠秧回应,绝对没跟评委拉关系,方方没有理解他的诗。(5月27日《新京报》)

  一省作协主席公开反对本省某位作者参评鲁奖,这样的事情着实罕见。尽管柳忠秧大言炎炎,说什么方方“读不懂我的诗,就没有资格评论我的诗歌”,甚至还搬出著名诗评家来替其背书,称赞柳的代表作《岭南歌》是“中国文学史难得、世界文学史罕见”,但其先折戟广东省作协鲁奖初评,后被湖北作协主席点名说差的事实,还是不能不令我们对柳忠秧诗作水品,以及所谓“全票通过”的公正性深表怀疑。

  大诗人庞德有言,文学是使新闻永远成为新闻的新闻。但是,今天的文学却越来越成为丑闻的新闻,特别是各种文学奖。虽然说,方方的指控目前还有待更多证据的支持,但类似对于鲁奖评选公正性的吐槽却早已不是第一次。之前,诗人沈浩波就说过:“鲁迅文学奖是可以用钱买来的。不少鲁奖得主是用钱买的,还有一些是谋来的。跑奖,是作协体制内作家的人生大事。这是公开的秘密。”

  可以说,正是在这股“跑奖买奖”歪风的熏染下,原本理应严肃、公正的鲁奖评选如今越来越沦为一出闹剧。比如,2010年武汉市委常委、纪委书记车延高因诗集《向往温暖》获奖,也让“羊羔体”一夜爆红,不少网友戏称,“回车键里出官诗”的时代终于来临;再往前推,2007年的第四届鲁迅文学奖更是爆出了“评委获奖”的丑闻——担任第四届鲁迅文学奖评委的雷达、李敬泽、何建明和洪治纲等人,同时成为该届鲁迅文学奖的获奖者。

  这便不难解释,为什么在这起事件中,舆论几乎一边倒地相信方方。这其中,既有人们对“赞歌诗人”的天然反感,更包含了对当下整个文坛风气,以及相关文学奖项评比客观性、公正性的否定。

  当诗人也开始熟捻地运用官场的各种交际手段,文学第一让位于“政治挂帅”,只要讴歌政治就能“上位”,“文学死了”便成为“天注定”。这种“死亡”,表面上看在于文学类书籍销量的减少,但更深层次的危机体现在,文学逐渐从舆论中心退场。事实上,无论是鲁奖还是茅奖,如今在影响力早已不能和80年代相比,其得主也不再那么受人尊敬,相反常常成为舆论取笑的对象。

  问题是,公众可以不关心鲁奖,评委组织方却不能因此就将这个中国文坛最高奖项搞成小圈子的自娱自乐,一来,鲁迅文学奖属于政府奖项,花的是纳税人的钱;二来,由此产生的“名利效应”依然显著;三来,它毕竟头顶着鲁迅先生的尊号。虽然早有人说“鲁奖跟鲁迅狗屁关系没有”,但两者终归已被扭在一起。所以,即便是出于捍卫“鲁迅”的英名,人们也有责任、有权利拍案而起,吼上一声:你们这样恶搞,先生知道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