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秦安:留住乡村老师的心 教育园区改革试点启示

20.10.2015  11:01

  原标题:教育园区留住乡村老师的心——秦安县陇城教育园区改革试点启示

  记者 余碧波

  “有了房子,心安下了”

  10月13日,记者来到秦安县陇城镇教育园区,白色的教研综合楼和红白相间的住宅楼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格外亮丽。随着中午下班时间的到来,园区渐渐热闹起来,有提菜匆匆回家的妇女,也有放学后嬉笑打闹的孩童,园区一派和谐景象。

  在秦安县陇城教育园区2号楼一单元302室,二室二厅的新房里贴着大红喜字,墙上挂着漂亮的结婚照,崭新的家具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走到厨房门口,“嗞嗞”的炒菜声和香喷喷的气味一同飘出来。年轻靓丽的女主人赵艳丽正在炒西红柿鸡蛋,爱人董晓峰在一旁帮厨。炒菜声、嬉笑声、锅碗瓢盆的碰撞声,演奏着和谐快乐的交响曲。

  “我们是10月4日结的婚,如果没有这套房子,婚礼肯定会推迟的。”个头高大、帅气的董晓峰停下手里的活说。

  已有五年教龄的董晓峰是陇城中心小学的一名语文教师,两年前,和爱人赵艳丽相识相爱,到了谈婚论嫁之时,房子却成了他们最头疼的事。

  “学校给我分了一间不到10平方米的宿舍,单身时住住还可以,但结婚肯定是太小了。到县城买一套房子要将近50万元,以我们现在的经济条件,肯定买不起。”董晓峰说。

  想结婚但没房子的现实困扰着董晓峰和赵艳丽。

  就在两人为房子发愁时,陇城教育园区的建设让他们看到了希望。

  今年8月,董晓峰分到了一套80多平方米的教师周转住房。新房钥匙拿到手后,经过一个多月的装修,10月4日,董晓峰和爱人成了在陇城教育园区里第一对结婚的新人。

  “以前觉得陇城条件不行,渴望调到县城或是好点的地方去。现在有了这套房,心安下了,只要在陇城教书,房子就可以长期居住。现在不想出去了,只想安安分分教书。”董晓峰说。

  陇城镇位于秦安县东部,距县城45公里。2014年6月,陇城镇被天水市确定为全市深化农村综合改革试点乡镇。全镇现有完全小学8所,教学点12个,教职工142名,小学生1976名。

  “陇城镇山川自然条件差距大,居住分散、交通不便,学校布点多,学校办学条件差距大,优质教育资源短缺,山区学生流动较大,教育教学质量偏低,教师不安心已成为农村教育均衡发展的障碍。”陇城镇学区校长、陇城教育园区主任万致明说。

  为解决这一难题,秦安县在陇城镇开展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和教育精准扶贫试点,在陇城镇建设教育园区,园区占地15亩,概算总投资2916万元,总建筑面积11244平方米,分住宅区、办公区及综合服务区,现已建成教师周转住房2栋96套和教研综合楼1栋,剩余工程将于10月底全面峻工。园区已于8月启动运行,秋季开学投入使用,为陇城镇8所小学、12个教学点、142名教师的工作和生活提供便利。

  变学生“走读”为教师“走教”

  “布谷,布谷,快快布谷,春天不布谷,秋天哪有谷?布谷,布谷,朝催夜促……”10月13日上午11时许,当记者来到陇城镇南七小学时,三年级教室里传来清脆的手风琴声和孩子们稚嫩的歌声,窗外虫鸣鸟语应和,好一曲欢乐的乐章。

  走进教室,四十多个孩子被分成两个圆圈坐着,音乐教师坐在孩子们中间,娴熟地拉着手风琴。

  “我最爱上音乐课了,希望每天都有音乐课。”三年级学生张文强说。

  “我以前从没见过手风琴,现在才认识。”坐在墙角的另一名女同学腼腆地说。

  “这些孩子以前只会唱国歌,由于以前没上过正规的音乐课,我只能先给他们教一些经典的儿歌,以后再给他们教最基本的音乐知识。”教师王峰峰说。

  王峰峰原来在陇城张沟附中教学,从今年秋季开学,他成了一名“走教”老师。每天八点钟,他坐上园区的车按照镇里每周的统一安排,到不同的村子、不同的学校,去为不同年级的孩子上音乐课。

  “早上刚给上袁教学点学生上了两节音乐课,现在又赶到南七小学,每天至少有1到4节课,一周下来有20多节课。”王峰峰说。“孩子们都很爱唱歌,看到他们渴求的目光,我这一天也没白跑。”

  在另一间五年级的教室里,“走教”老师汪凯正给学生们上美术课。汪凯说,他巡回走教1个月,发现许多孩子都喜欢画画,而且画得非常好。

  “不少孩子的画作想象力非常丰富,色彩搭配非常大胆,很有潜力。”汪凯说。

  “我的3个孩子都在这村里上学,现在孩子回到家,就给我们讲今天去学校唱什么歌了、画什么画了,可高兴了。”家住南七村的学生家长文巧莲高兴地说。

  南七小学校长陈继明告诉记者,南七小学共有学生109名,9名教师,有3个村子的学生来此上学。学校以前没有音、体、美专业教师,只能让其他老师兼代。自从来了“走教”老师后,同学们学习热情很高。

  山区自然环境差,许多教师想进县城或川区学校,从而导致教师队伍不稳定。另一方面,学生都想转到办学条件好、师资力量强的学校上学。

  “好老师都进城去了,家里情况好的也把娃娃送到城里和县城上学了,在村子里面上学的娃娃越来越少。”陇城镇上袁村村民袁建设说。

  为了解决这一难题,秦安县变学生“走读”为教师“走教”。作为试点乡镇的陇城镇,几年前偏远的村小、教学点留不住人,已经需要在本镇内部实行“支教”。为了解决村级薄弱小学的师资结构性短缺、课程开设不平衡问题,让山里孩子全面发展,陇城镇从2015年秋季学期开始,各学校在全镇范围统一调度,统一排课,实行教师“走教”,缓解了山区学校师资力量不足的困难。同时对教学设备进行移动交流使用,减少了重复性投资,提高了设备的利用率,实现了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以前整个学校就我一个代课老师,每天教完数学教语文。像音乐、美术等这些课程我没学过,也没给孩子们开过。从这学期开始,来了这几位‘走教’的教师后,孩子们更爱学习了。”陇城镇上袁教学点代课教师杨春霞看到“走教”教师付耀峰,给孩子们上体育课的欢乐景象后高兴地说。

  面对陇城学区校点分散、师资缺乏、质量下滑的现状,撤点并校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孩子上学难和农村老师配置难的问题。对此,配备专车接送教师进行巡回走教。陇城学区为每个片区的互助联合体的老师配备一辆专车,当专车奔跑在村小和教学点之间时,就会把教育园区内老师走教工作真正落实到实际操作层面。这样既可以缩短走教老师在路上所需的时间,也可以加强相邻学校之间的信息交流和资源共享,还可以减轻走教老师的路途劳累,让他们能够把心用在学生身上,把更多心思和精力用在教育教学工作中。

  据了解,目前首批“走教”的是音乐、体育、美术教师,他们的到来受到学生和家长的欢迎,下一步陇城镇将探索主课教师的交流方式和教学模式,从根本上提高贫困山区学校的办学质量。

  “走教”带来乐学乐教

  董晓峰说,以前他在别处教书的朋友都嫌陇城山大沟深不想来,现在听说他分了房子并且结婚的消息后,好几个朋友向他打问怎样才能调过来。

  “白天大家分散到不同学校教学,晚上回来后,大家聚在一起办公,探讨教学,对我们教学水平都有所提高。”董晓峰说。

  “希望多来一些好老师,我们也就不想把娃转到县城去了。”上袁教学点学生家长袁爱爱说,“娃娃喜欢唱歌,现在有了这些专业的好老师,我们也就心安了。”

  “教育园区的运行,把教师由‘学校人’变为‘园区人’,对促进农村小学教育均衡发展产生积极的效应。”陇城镇学区校长、陇城教育园区主任万致明说,一是解决贫困村孩子入学难问题。园区统一调配教师,教师坚持巡回走教,有效解决山区学生转学辍学流失问题、教学点生源不足撤并问题和专业教师短缺问题,使群众节约了教育开支,减轻了家庭负担,有利于山区学校的控辍保学,最大程度地解决农村子女上学难的问题。二是解决山区教师留住难问题。园区为教师搭建学习交流平台,共享教育资源,开展教研教改,有效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园区从根本上改善了山区教师的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使广大教职工能够安心工作,稳定了教师队伍。三是解决农村教育整合难问题。园区实行教师走教、校点一体化管理,教师由园区统一调配,教学由园区统一安排,教研由园区统一组织,食宿由园区统一保障,各学校和教学点执行园区内统一的课程安排、统一的教学计划和作息时间,整合了教育资源,降低了教育成本,为推动农村小学教育均衡发展、提高全县教育教学质量奠定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