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安文庙敬孔圣

18.01.2016  12:19

    一轮红日从东方升起,重叠起伏的群山隐在黛色的迷蒙之中,鳞次栉比的高楼平房岿然屹立,镶嵌着金色的光辉。挤过川流的人群,穿过新华街东巷,推开虚掩的栅栏铁门,同守门老者打了个招呼,我和妻弟便进入了秦安县文庙。

    行走的距离靠先生越近,我们的心就会越灵动,它的逢勃预示着生命的意义。在古老中漫步,不是简单的过往,而是在一部藏书中寻找到内心的契合,与历史灵魂的契合,与传奇不朽的契合。

    这部藏书是一幅全景式的复原图,当我们翻开这幅画卷时,被它所展示的内容而震撼了;卓而不群的甘肃省内唯一一家规模宏大,风格粗犷,形制古雅,气势雄伟,建有孔圣塑像的庙宇,这就是其中的奥妙所在。我们怀着至诚崇敬的心情走上泮池上建造的汉白玉栏杆,杆头雕刻祥云纹,单拱“状元桥”,意在为后代求个“青云直上,金榜题名”的彩头。再步入泮池后的明代建筑大成门,就进到孔圣祭祀的通道。当跨过宽大的门槛进到文庙主体建筑,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重建的大成殿时,更显得神情庄重,双眸慢移:大殿坐北朝南,面阔五间,通长14米,进深四间,宽10米多,大式土木七檩抬梁造,单檐歇山顶,上覆琉璃瓦,雄伟宽敞,飞檐翘角,雕梁画栋,斗拱交错,威严壮观。收山、出檐较深,脊饰龙、凤、牡丹、菊等纹饰,正脊两端是高高翘起的大吻,中置三兽宝瓶火珠,垂脊和戗脊端口均装饰脊兽。两稍间槛墙各嵌有琉璃盘龙一条,左为火龙,右为水龙,盘绕升腾,神态各异。

    还未进殿,就受到匾额楹联的熏陶:悬在大成殿门额上的是,清末宣统皇帝爱新觉罗·溥仪题写的“中和传育”匾;悬在大成殿中侧是,康熙皇帝于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御笔题书的“万世师表”匾;悬挂在大成殿门柱上的楹联,是由中国书法家顾问、名誉主席、中国书法事业特别贡献奖获得者权希军书写的“竣极于天生民以来出乎其类拔乎其萃,中庸为德圣之所教仰之弥高钻之弥坚”;悬挂在大成殿门柱上的楹联,则由著名的将军书法家、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李铎书写的“量合乾坤明参日月,学兼中外道贯古今”;悬挂在大成殿神龛门柱上的楹联,也由中国书法家理事苏适书写的“德冠生民溯地辟天开咸尊首出,道隆群圣统金声玉振共仰大成”。

    走进大殿,我们依次观看了孔圣塑像两侧墙面上国学典故的彩画,分别是汉高祀鲁、哀公立庙、孝经传曾、渔业克昌、克复转颜、读易有感、颜蜡论俗、杏坛礼乐、尼山致祷、钧天降旨、俎豆礼容、韦编三绝、舞雩从游、子贡辞行、问礼老聃、得席鲁君以及该庙的精华所在,总面积4000余平方米,大成殿梁架和斗拱上明代木构建筑彩画,其内容丰富,类型齐全,色彩鲜艳、图案清晰,在本省享有木构建筑“彩画之王”美誉。

    我曾拜谒过国内多座孔庙或文庙(曲阜未去),其大多悬挂的是孔圣的画像,印象较深的是江苏省常州市“春秋淹城”内的身高30多米,用花纲岩石堆筑的本色孔圣塑像。然而,瞻仰到大成殿高大慈祥,栩栩如生,七彩描绘的孔圣塑像,即肃然起敬,鞠躬致礼:只见龛中的孔圣头戴十二旒冠冕,身穿十二章王服,手捧镇圭,俨然一幅古代帝王相,其头冠和衣服装饰级别均与贵为天子的皇帝等同,这也反映了世人对孔圣的极大尊崇。

    我抚摸孔圣塑像前的书案,仿佛倾听到先生的自述,先生自幼勤奋好学,少时就以“知礼”出名,成为博学多才的人,30岁左右,就办了一所私学,广招门徒,把知识传授给社会各阶层的人。我不敢放重脚步,唯恐打断先生的构思,按现在说法,先生应该首先是底气很足的作家,然后才是教育家、思想家和哲学家。在周游列国13年后,60岁回到鲁国,从此潜心从事整理和传授古籍的文化教育工作,曾修《》、《》、定《》、《》,序《周易》、作《春秋》等古代文献。尤其在教育上贡献最大,先生创立了儒家学说,为人类留下了宝贵的财富。其主张“有教无类”,对教育对象不加限制的作法,以及“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治学态度,仍然在今天的神州大地上发扬光大。国家做出九年义务教育的决定,满足了华夏各民族、各阶层尤其是贫困地区适龄儿童上学的愿望。这是先生为之追求的初衷,也是我们实现强国富民梦的奋斗目标。

    虽然先生做古已有2600多年,但在其73载的有生之年中为后人留下了一段深刻地感悟:历史的风范就是在无尽的追索中,不忘最初的宏大理想,历史的理想或许不是让世人铭记的那么简单,更加引人深思的应该是淡定之后的波澜壮阔,那是一种饱经苍桑的快感,抑或是生命中的终极意义;在坎坷中飞腾,在失败中涅槃,我们的前路也就捷径了许多吧。

    “最平凡的才是最伟大的!”时代诠释着这样的理念,我们在文庙两小时,却胜过苦读十年书。感慨颇多,赋《咏孔子》诗一首,以作抒怀:

    炎黄文化创辉煌,至圣先师儒道扬。德育三千皆弟子,身传七十二贤良。教民懂礼民风正,治国行仁国祚强。典范经书存不朽,千秋万代永流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