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人物•高天鹏丨荒漠修复,志在绿水青山

19.10.2018  13:56

2018年的9月,高天鹏又一次来到祁连山。这一次,从南麓青海的海北州到北麓的金昌、民勤,他发现,很多山头更绿了,戈壁滩的荒漠植被异常的茂盛,与往年大不相同,原来光秃秃寸草不生的矿坑边,一簇簇骆驼蓬和其他荒漠植物,开着小黄花,异常艳丽,民勤青土湖波光潋滟,莺歌燕舞。今年雨水丰茂,祁连山便丰润起来。同行的人感慨万千,连续跟踪了十年的石羊河流域生态问题,由于过农过牧,长期以来,导致干旱盐碱、沙尘暴、荒漠化等生态问题日益严重,改善荒漠化靠什么?靠水,靠植被。石羊河流域的水和荒漠植被,是展现荒漠景观,重建荒漠生态系统的基本元素。石羊河流域位于祁连山北麓腹地,多年来,由于矿山开采等人为活动,破坏植被,污染水系和土壤,给当地人民生命财产和国家生态安全造成很大风险。为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从2008年开始,高天鹏带领着团队,行走在戈壁、荒漠、冰川、矿山、湿地和草原之间,踩下了一道道坚实的足迹。

高天鹏教授

高天鹏,男,博士,兰州城市学院地理与环境工程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甘肃省人民政府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兰州城市学院第一、二、三、四届(本届)学术带头人。曾任兰州城市学院科技处处长、甘肃省城市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兰州城市学院地理与城乡规划学院院长等职,现主持甘肃省矿区污染治理与生态修复工程研究中心日常工作,兼任甘肃省植物学会副理事长,甘肃省生物工程学会秘书长。十年来,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甘肃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3项、兰州市科技发展重点计划项目3项以及其他地厅级科研项目3项,获批纵向科研经费268万元。公开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其中SCI5篇、EI3篇、CSCD35篇,授权发明专利1项,科研成果获甘肃省高校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三等奖2项,获兰州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

2009年,“敦煌盐生植物盐节木甜菜碱醛脱氢酶(BADH)基因克隆及盐胁迫下BADH基因表达规律研究”获批国家自然基金地区科学基金项目立项资助,资助经费25万元,实现兰州城市学院国家级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零突破。2011年,“石羊河下游(民勤)典型荒漠植物适应逆境胁迫的调控机制研究”是高天鹏申请获批的第二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这两个项目以寒区旱区荒漠植物、野生药用植物和农作物为研究对象,探索极端环境的生态问题,揭示荒漠植物适应极端环境的生理生态和分子机制,开发了新型生态材料和生态节水研究,这些成果已经在民勤生态恢复中得到了应用,并取得了一定的生态效益。

高天鹏和团队成员在金川矿区。

2014年、2018年,高天鹏主持“石羊河流域金川矿区本土植物及其根际耐受菌修复受损生态系统的生理机制及分子基础”和“祁连山北麓金川矿区寄主植物与内生菌协同调控转移重金属的驱动机制和响应规律”两个项目,再次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他和团队成员深入金川矿区、白银矿区,在资源评价与评估环境承载力风险的基础上,揭示了矿区乡土植物对土壤镍、铜的富集和迁移能力,确定了金川矿区几种重金属污染评价标准和潜在生态风险,建立了基于生态恢复技术为主体的典型重金属矿业废弃地重金属污染控制体系,确立了矿区生态风险预警和生态修复技术,并在金川矿区建立了示范基地。

高天鹏还关注黄河兰州段的水污染问题,针对北方城市严寒季节城区污水生物处理效率低的问题,运用环境分子生物技术手段,突破生物除氮脱磷受控于温度的瓶颈,导入从慕士塔格峰冰芯微生物中克隆的冷诱导基因构建的陶粒生物滤柱生物污水处理技术已在黄河兰州段南河道污水治理中得到了应用,在10℃的水温环境中发挥了很好的除磷脱氮效率。

高天鹏在全国2018年污染生态学学术研讨会上作报告。

高天鹏多次应邀参加国际国内学术交流。从初出茅庐时的参会只带着耳朵,到主动向主办方申请发言,从分会报告再到应邀做大会报告,一路走来,他越来越喜欢交流,在交流中碰撞,在碰撞中产生火花,火花中生发,生发新方法,也生发外界对自己和学校的了解。他经常用这句话来鞭策、鼓励自己,“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名师指路……”他积极鼓励科研人多参加学术交流,勇敢发言,提升自己。

高天鹏带领团队成员参加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他说,青年教师是学校发展的主力军,大都是教学一线的主力,承担着繁重的教学任务。青年教师刚刚入职,要实现由学生时期的被动科研到作为教育工作者的主动科研的转变,就要结合博士期间所从事的工作和目前所处团队,尽快确定自身的科研方向,同时要把自身科研同培养应用型人才这一目标结合起来,可以在大二学生中发掘具有科研兴趣和潜力的学生尽早进入团队。教师在平时的备课中就要有科研意识,注意总结和学习相关专业的知识和技能,为将来的科研打下基础。教师把本学科专业国内外科技前沿的内容反映在教学中,有利于更新教学内容。在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师虽以教学为主要任务,但如果不了解自己所在学科的前沿动态,不从事科研活动,就难以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受社会认可的技术应用性人才。同时,教师要处理好教学与科研的关系,既要做好自己科研项目,也要指导学生参加挑战杯、科技创新和双创空间等政府、行业的相关科研创新活动,教学相长,共同提高。

文:孙芸霞  审稿:刘子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