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特派员:做给农民看 领着农民干 带着农民赚

09.08.2016  02:04

我省是科技部首批科技特派员试点省份之一,从2002年至今的14年里,一批又一批科技特派员走进乡村,为农民致富贡献智慧。做给农民看、领着农民干、带着农民赚,成为科技特派员工作的真实写照。

盛夏时节, 在甘肃田地农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罗有中、杜宏辉正在闷热难耐的大棚里看护着他们的“宝贝”——马铃薯脱毒苗。去年4月份,罗有中和杜宏辉以科技特派员的身份,从定西市科研单位来到育苗大棚,承担起了全县马铃薯良种繁育的任务。

由于得天独厚的气候和土壤条件,渭源的马铃薯皮薄个头大、形整味道佳,远销海内外。但在科技特派员罗有中看来,可以提升的空间还很大。他告诉记者,我国马铃薯平均亩产960公斤,几乎全球垫底,原因就是种子不行。而推广脱毒种薯,马铃薯的质量产量都将得到提升。

科技特派员不单做给农民看,还带着农民赚。从安逸舒适的办公室、研究所到条件艰苦的田间地头,不单是能不能吃苦的问题,更是一种放下身段、贴近基层的身份转换。

大太阳底下,定西市渭源县莲峰镇绽坡村科技特派员李海东带着农民兄弟去地里查看黄芪长势。科技特派员能帮多大忙,种植户最有发言权。

李海东还帮助村里打造富硒黄芪的品牌,通过合作社、公司收购的方式,打开销路。目前绽坡村全村黄芪种植面积已由原来的1300多亩提高到2800多亩。

在科技特派员中,还有一批人本身就来自田间地头,老百姓亲切地称他们为“土专家”。在临泽县平川镇贾家墩村的一个蔬菜大棚里,全国优秀科技特派员杨万军正在给乡亲们传授无土栽培种植技术。

上世纪90年代,杨万军不顾家人反对,用全年的收入下血本在自家地里建起了全村第一座日光温室。从那时开始,他家的大棚就成了全村的试验田。

就这样,从过去的一代、二代日光温室,到现在的无土栽培技术,杨万军不断地引进新品种,应用新技术,用自己的实践为周围的村民趟出了一条靠日光温室发家致富的特色路子。目前,贾家墩村的日光温室面积已达340多亩。

2015年以来,我省共选派12054名科技特派员深入农村生产第一线开展创新创业,建立科技特派员培训机构357个,服务农民132万户。将科技服务渗透到产前、产中、产后的各个环节,帮助实现生产、技术与市场的有机链接,成为精准脱贫富民产业培育中,最具生机和活力的部分。

记者:丁建雄,王冠哲,苏海龙,张掖台定西台

甘肃台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