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以科技为支撑 着力增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

21.03.2017  00:39

2016年,甘肃省科技厅注重发挥科技的支撑引领作用,坚持走突出重点、着眼基础、引领示范的路子,统筹抓好应对气候变化科技工作,增强了甘肃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

一、突出重点领域,打牢应对气候变化的技术基础

2016年,甘肃省科技厅持续加大应对气候变化重点领域的科技研发支持力度,围绕重点领域资助立项了一批相关科研项目。以新能源车关键技术研发为突破口,加强节能减排领域技术攻关。电动汽车具有“零排放”的突出优势,是当前甘肃大力推广的新能源车型,但目前电动汽车技术领域还存在缺乏高密度能量车用电池、配套充电设施技术不成熟等技术瓶颈。针对产业技术需求,2016年甘肃省科技厅通过立项支持“基于镍钴资源的锂离子电容器储能机理及应用研究”、“充电桩集成设计”等4项科研项目,组织开展高性能离子电容器应用基础研究和电动汽车快速充电配套设施关键技术研发,力争能在电动汽车关键技术研发中取得突破。

持续抓好清洁能源与节能产品的科技支撑工作。一方面,继续加强新能源相关技术的研究,立项“醇类生物燃料关键核心技术的研发与清洁能源市场开拓”、“LED新型高效节能环保照明产品技术应用”等科研项目,加强清洁能源与节能产品的技术攻关,确保新能源产业能够绿色、健康、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关注甘肃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政策性问题研究,开展“甘肃省新能源产业发展金融对策研究”等课题研究,支持科研人员系统地研究甘肃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政策性问题,为新能源产业更好更快发展提供理论指导。

强化大气污染防治技术与基础理论研究。近年来,兰州市大气污染治理取得了明显成效,其经验做法值得总结推广。通过实施“兰州强力治污模式对当地大气降尘重金属污染的影响研究”,系统研究兰州强力治污模式对大气污染防治的影响,力争为全省大气污染防治提供可借鉴、可复制的经验。同时,加强大气污染防治关键技术研究,组织开展基于磁学方法的颗粒物源解析技术研发;兰州理工大学申报的“大气污染成因与控制技术研究”项目,获得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青年项目立项,国拨经费资助176万。

二、着眼生态环境应对气候变化的基础性作用,大力抓好生态环境领域的科技工作

组织开展生态环境修复与治理技术示范应用研究。2016年,组织实施了“永靖黄河流域湿地保护及生态恢复技术应用”、“沙荒地生态治理及非耕地高效农业关键技术集成示范”等生态修复与治理技术研究与示范工程。通过研究与示范,形成适合甘肃生态系统的生态修复与治理技术方案和技术措施。

加强绿色低碳农业关键技术研究。加大对节水农业、水资源优化配置等领域的科技投入,立项“基于水土资源优化配置的生态建设与林业产业整合技术示范”、“民勤干旱沙区枣树生态经济林高效节水技术研究与示范”等多项低碳农业科研项目,其研究成果为持续健康地发展甘肃绿色低碳农业提供了技术保证。

深化生态环境与气候变化间相互关系研究。实施开展“甘南草地生态系统碳循环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祁连山典型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等项目,研究揭示生态环境与气候变换之间的内在关系,为科学应对气候变化,提供理论依据。

三、注重发挥引领示范作用,开展先进节能减排技术的示范应用研究

对相对成熟先进,但还未大规模推广使用的新能源技术和节能改造技术,通过立项开展示范应用的方式加大推广力度,使科技支撑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真正落地生根。2016年,实施开展的“公共机构节能改造与水循环系统优化升级”、“热电气联供系统在甘南牧民定居点的开发与示范应用”,对公共机构和甘南牧区推广应用先进节能减排技术,具有较强的示范引领作用。尤其是“热电气联供系统在甘南牧民定居点的开发与示范应用”项目,将在系统调研的基础上,定做出与用户建筑、生产和生活习惯等高度契合的系统方案,开发和示范应用适合高原严寒牧区的热电气联供系统,并在甘南州60户牧民定居点示范应用,可为示范区牧民解决照明、冬季采暖、生活燃气等现实问题,也将为全省其它地区改善能源结构,缓解大气污染起到引领示范作用。

同时,注重加强节能减排、清洁能源开发等领域的国际科技合作,组织实施“德国太阳能风能一体发电项目技术转移与示范”、“固定道保护性耕作应对气候变化的固碳减排技术研究”、“农业废弃物生物质能源转化技术向巴基斯坦转移”等5项国际科技合作专项,引进和学习国外先进的节能减排技术,促进甘肃相关领域技术水平的快速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