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赞教师】阳春布德勤耕耘 一片丹心谱写教学春与秋 ——记甘肃省教学名师司怀军老师

05.09.2019  00:04

人物名片 :司怀军,男,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为生命科学技术学院院长。任甘肃省马铃薯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中国作物学会马铃薯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国农业生物技术学会理事,中国遗传学会理事,中国农业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理事,甘肃省遗传学会秘书长。1997年获甘肃农业大学作物遗传育种专业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主要讲授《遗传学》、《分子遗传学》、《植物基因工程》等课程。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10多项,发表学术论文120多篇,其中被SCI收录20多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7项、实用新型专利22项;主参编教材和专著9部。获“第六届甘肃青年科技奖”“甘肃省高校第十二届青年教师成才奖”等荣誉称号,获2019年“甘肃省教学名师”荣誉称号。

秋日的风儿调皮地摇动着窗外的树枝,午后四点的阳光斜射进司怀军老师的办公室,似乎想要聆听窗台上几盆绿植所见证的故事。棕色办公桌上除了一台电脑外还有两沓厚厚的书本资料,靠墙而立的书柜、一张茶几与一组沙发座椅构成了简约的格局,外加绿植的点缀,让人一进门就有卸下行囊的轻松感。

司怀军老师1990年来到甘肃农业大学,从一个青涩懵懂的大学生到如今传道授业的饱学之士,农大见证了他一路的跌跌撞撞,也成就了他的事业与梦想。当然司怀军也目睹了农大二十几年来点点滴滴的发展和变化,他与这座校园二十几年朝夕相处、一起成长的情谊,是我们永远无法感同身受的。


一寸热土怀深情 三尺讲台授厚义

有一种温暖,可以跨越时间。“当时的农大还未修缮完整,周边环境也不是很好,交通工具也是先从步行到普通的路边三轮车到招手即停的公交车,再到现在的121路、18路公交车、1号地铁,道路开始平整延伸,校园环境逐渐美化……”司怀军老师回忆的眼神里泛着光,感慨颇多。无论条件是怎样的变换,他都始终如一地投身于教育事业、科研事业,一路走来,一路拥有。

班上的34名同学都相当的优秀”司怀军老师满脸笑容骄傲地说道,时光荏苒,他曾经带过的学生现已经在各个领域大显身手,留校在职的也有好几名。回想起他第一次当班主任,对于学风的建设要求非常严格:“一个好的学习环境是相当重要的,我的班上是不允许有整天在宿舍睡觉打游戏的。”司怀军老师的管理方式亦宽亦严,会严厉地要求学生在大学本科期间制定一个明确的目标,清楚认识到自己该做什么,短时间内可实现的阶段性目标。当然作为一名大学老师,更加深知英语的重要性,所以他还要求每一位同学一周写一篇英语作文,并且会认真进行批阅,加注自己的评语。但司怀军老师不会要求每个学生几点必须进实验室,什么时候要去自习,什么时候一定有什么安排。“我觉得一定要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这对他们来说很重要,他们要清楚自己想要的到底是什么,想要过怎样的生活。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司怀军老师认为教师要以自己的学术造诣、治学精神和人格魅力感染学生。唯有广博的知识、高深的学术造诣、高超的教学艺术才能成为学生学习的“源头活水”,以博爱之心关爱学生,以高尚品德影响学生,将丰富知识传授给学生,这是每一个教师无悔的追求。司怀军老师做到了,他不仅传授课本上的专业知识,更是把课堂思政融入其中。生命科学技术学院17级植物班的吴虎涛说道:“听司老师的一节课,我觉得除掌握书本知识外,更多的是心灵的感染和人生的思考。

司怀军老师除了科学研究方面的“科研人”、教育事业上的“老师”,同时作为一名资深的教授,还有着“青年教师导师”的身份,对于青年教师的帮扶也是他的“职责”之一。他指导青年老师备课、讲课,帮助青年教师提高自身科研能力,给他们传授教学技巧以及和学生相处过程中的小窍门。在他的指导下已经有三位老师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并发表了高水平的学术论文。司怀军说:“每位老师难免会有些失误,包容和引导对他们的发展起很大的作用,除此之外就是为青年教师创造机会,提供条件。

设想改革为人先 与时俱进硕果丰

司怀军老师认为:“优秀教师一方面要潜心钻研教材与教学大纲,吃透课程,另一方面要把握教育改革的前沿,不断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做一个教育教学改革的探索者和先行者。

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司怀军老师积累经验的同时也发现了一些问题:随着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科学研究的不断进步,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也需要做出强化和完善。于是司怀军老师主持修订了生物技术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进一步明确了农科背景下的生物技术专业的定位。

司怀军老师讲道,生物学本科专业分为生物科学、生物技术、生物工程以及生物信息学四大专业板块。目前生物信息学专业比较前沿,是一门生物学和计算机科学交叉的学科,而且已经有学校开设此专业。他说:“除了尽快在我们学校开设生物信息专业外,还有个想法就是将生物制品方向的学习发展成生物制药专业以配合社会的大量需求。”无论是优化人才培养方案,还是培育新型专业,他都为学校注入了新鲜血液。

教育改革不仅基于目前发展现状,司怀军老师还在已经毕业的学生求职中遇到的问题受到启发。由于之前的生物技术专业划分过细,包含了植物、动物、生物制品、生物质能等,毕业证书上也会写清楚学生所学习的细分内容,这导致部分学生毕业后就业方向受到了一定限制,于是司怀军老师提出并组织论证了大类招生、模块化培养的人才培养方案。这样既方便了学生的就业,也能强化学生在该专业各方面的能力,同时也满足了部分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学生个人展示”等新教学方法的引入,让司怀军老师的课堂高效又充满活力。此外,在司怀军老师制作的诸多课件中,《分子遗传学》这门课程是英汉双语课件,花费了司怀军老师两年多的时间精心制作而成,还附有遗传上有关过程的动画视频,这个“作品”获好评无数。

苦心孤诣参编教材 深稽博考研学行思

2004年司怀军老师曾去新西兰林肯大学访学,与外国同专业领域人士的日常英语交流让他收获颇丰,不仅提高了英语听力能力,也大大拓展了科研思路,对此后的全英文专著编写有很大帮助。

司怀军老师前后参与或主编了9部教材和专著,其中付出时间与精力最多的是《植物基因工程》,这本书已出版近十一年,很多知识点需要进行新的补充,被邀请再次修订。教材编写工作无异是疲累且耗心神的事,司怀军老师对此却很平静:“我一直不喜欢熬夜,喜欢抓紧白天的时间,很多工作都是在白天完成的。而且写教材也会有很多收获,写的过程就相当于一次新的学习,重新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构造。”其中被邀请参与编写的全英文专著里的部分章节,“这对我来说是一种肯定,也是一种挑战。”司怀军老师笑着说道。

除了他自己主编的教材外,司怀军老师还组织研究生合力整理了自己硕士导师曾经发表的论文。因为早期论文没有电子版,很多是铅印的,有些图片也已经无法找寻,前前后后整理起来放在电脑上费了很大的功夫。司怀军老师全程指导编排,“最后终于还是完成了戴朝曦老人家最大的心愿,我特别开心。”司怀军老师说着便走向书柜,拿出了“马铃薯生物技术研究——戴朝曦论文选集”,给记者进行了展示。

司怀军老师主要从事马铃薯遗传育种、生物技术和分子生物学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建立了周期短、一步培养和转化频率高马铃薯转基因体系,该转化体系目前已被国内多家研究单位用于马铃薯转基因的研究。先后曾获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在马铃薯块茎休眠与发芽的分子机理、抗旱性的分子机理等方面开展了深入研究,取得的创新性成果对于马铃薯的遗传改良具有重要的作用。

我经常会带学生去体验生活,体验农民的不容易,也让他们更加清楚地了解每一颗马铃薯的来龙去脉。我们也会跟农户们一起下地劳作,坐在土炕上谈天说地,给他们分享更好的栽培管理技术……”说着,司怀军老师打开他的电脑,有一个专门的文件夹里面收藏着他与学生、农户的种种照片。

22年的教育生涯,25年的科研工作中,让司怀军老师更懂得感恩这一切的不容易与经历的美好。他也时刻践行“上善若水,有容乃大”的人生准则,在2014年的新生军训开训仪式暨开学典礼上, 司怀军老师作为教师代表的发言中送给全体新生这句话:“I believe I can ……”简单的四个单词,却蕴含着他对新生满满的期待。

科研路上的他犹似一束太阳花,生生不息,热烈又蓬勃。教学路上的他始终走在最前端,做教育改革的探索者和先行者。就像司怀军老师说的:“余生只有教育和科研,这是农大与农业赋予我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