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谢樵的日子
聂皓在排长指导下进行队列训练。张超摄
今天,清华大学大三学生聂皓已不再身处鸟语花香的清华园,而是驻守在刚刚饱经地震创伤的云南大地。他手中握着的已不再是笔,而是钢枪。
聂皓心中,有一个激励者——就是在“8·3”云南鲁甸地震救援中,牺牲的“90后”战士谢樵,24岁。
在谢樵遗体被找到的那一天深夜,千里之外,聂皓写下了参军志愿书。他,21岁。
本报报道《敬礼,接我们的英雄回家!》真实记录了这名“90”后青年的故事,全国无数网民为谢樵动容、“点赞”。
而另一番更深刻的变化,则发生在线下:“90后”掀起从军热。在云南边防救援队的临时指挥部现场,一度有数百名青年来咨询报名从军,他们中最小的11岁,最大的也仅24岁。
8月3日16时30分,暑期的清华园蝉鸣声声,聂皓在图书馆里安心复习了一下午的英语。
他还不知道,那一刻,在他的家乡云南,万千间房屋瞬间倒塌,山河破碎,哭喊声连成一片。
同一天,云南省公安边防总队医院紧急召开动员大会,灾情通报震惊了所有人。参会的战士中,有一名来自福建宁德的“90后”谢樵。和他的“师傅”陈本善将军、身经百战的“师兄”们比起来,他并不引人注意。
起初公布的40人应急医疗救援分队名单里,并没有谢樵。在回到宿舍的聂皓,正焦急地给爸妈打电话的时候,谢樵正在焦急地找中队指导员杨钦钦“请战”。
他俩先后松了一口气——
聂皓是因为确认了亲友都安全,谢樵则是因为自己如愿成为了第41名救援队员。当前者入睡时,载着后者的救护车,正冒着落石,在漆黑的山路上颠簸。
8月4日下午,谢樵所在的救援队到达震中鲁甸县龙头山镇光明村9社村口。地震形成的堰塞湖堵住去路。面对村民泪流满面的求助,谢樵率先横渡堰塞湖。
“快游到湖对岸时,不幸余震袭来,山上滚下的大石砸向湖中。谢樵被石头击中,数秒后消失在湖面……”亲眼目睹这一幕的战友万艳梅,几乎不敢再回忆下去。
8月8日9时许,漂荡在外4天的谢樵遗体才被寻获。19时许,在北京的聂皓上网,谢樵的牺牲让他“完全震惊了”。
“没想到他也是‘90后’!我从来没经历过同龄人去世,死亡太遥远,还没进入我们的思考范围,但就这么突然、真切地来了?”聂皓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这对于我来说,实在太过残忍,太难以接受。”
“对谢樵同志的牺牲表示哀悼,向他的家属表示慰问。”得知谢樵牺牲的噩耗后,国务院总理李克强第一时间作出重要批示。公安部政治部批准谢樵为烈士并颁发献身国防金质纪念章,中国人民武装警察边防部队政治部发出通令给谢樵追记一等功。
8月14日,公安部边防局党委作出《关于向谢樵同志学习的决定》。8月22日,团中央、全国青联决定追授谢樵“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荣誉称号。9月26日,云南省委省政府联合授予谢樵“抗震英雄”称号。
聂皓这样问自己:“如果当时面对险情的是我,我会冒着生命危险跳下堰塞湖吗?”
“我内心中第一个蹦出来的答案是:不会。”这个家中的独子诚实作答,“我始终对此感到羞愧不安。”
1993年生在云南昆明郊县,家境小康的他,至今经历过的最大“难关”就是高考。当小学教师的父母虽不溺爱儿子,“但还是挺宠的”。
8月8日深夜,聂晧在参军志愿书中写道:“此时的我还是一名大学生,一个时时在长辈和社会襁褓中保护的年轻人,缺乏勇气和胆识,缺乏奉献精神。我们从小就被教育要关爱他人,关爱社会。但在接受十多年的教育,甚至是进入大学领略过所谓的高等教育之后,却连最基本的担当都没有,都不敢有,不禁为自己感到羞愧。”
“福建人谢樵,能为我的家乡献出宝贵的生命,而我作为一名云南人,这些年来却从没有为养育我的家乡做过什么。所以我选择去部队,去钢铁之师磨练自己的勇气胆识,去部队那种大公无私的氛围中,培养自己的奉献精神,为自己的祖国、家乡尽一丝绵薄之力。”
出人意料却又在情理之中的是,当面对“总参、总后、总装”等10多个“优厚”的参军选项时,这名清华电机工程及应用电子技术系学生,当场对老师说:“我选择云南边防总队,谢樵去的地方!”
英雄谢樵,还震撼了许许多多的“90后”热血青年。
在云南边防救援队的临时指挥部现场,一度有数百名青年来咨询报名从军。来自曲靖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大一年级女生单朝霞,就是其中一员。
这个来自昭通彝良的女孩,经历过2012年的彝良地震,也是鲁甸震后的救灾志愿者。“我就是来救人的,我先上!”谢樵留下的最后一句话,是单朝霞对救灾官兵最深的印象。
同样是8月8日傍晚,她蹲在地震震中龙头山一棵幸存的花椒树下,写下了改变她人生轨迹的志愿书:
“听到谢樵离开的消息,我震惊了,他是为了人民。在大灾大难面前,军人永远走在最前面,担起守卫家国的责任。”
“看到太多像谢樵这样愿意为人民、为祖国奉献青春和生命的战士,作为一个当代大学生,一个国家新生力量中的一员,我渴望到部队去锻炼自己,升华自己,让自己能更多帮助他人,为人民做更多的实事。我志愿参军,请给我机会!”
“谢樵哥哥,是你鼓舞了我,激励了我,我决定参军报效祖国!”来自滇东北、高中毕业的青年杨箐也强烈要求入伍,现已被顺利录取。
“向英雄学习,长大我也要当兵!”读初三和初一的农民工子女杨琳珊、杨坚,看完有关谢樵的电视报道后,用粉笔在昆明土桥城中村的墙壁上,也写下了小小的誓愿。
千万个谢樵正把“水壶”装满
士兵帽、空水壶,这是谢樵在临下水前,留在岸边的东西。
“在那天的营救途中,许多村民没有水喝,谢樵就把带的水都给村民喝,所以他的水壶是空的。”万艳梅回忆。
谢樵的水壶为人民而空,千万个谢樵正在把“水壶”装满。
“他走了,我们还要继续完成他没做完的事。”在鲁甸地震“头七”的3分钟默哀后,谢樵的战友拭去泪水,继续救死扶伤。
“我们不能一直沉溺于悲伤。英雄回家了,谢樵的精神引领我们继续战斗。”陈本善将军的话沉痛而坚定。在送走谢樵这位徒弟后,他回到简陋的诊疗桌前,每天为龙头山镇近400名受灾群众诊疗。
谢樵牺牲后,战友张凡主动承担起了他的工作。
“他总是忙着上山采药、在临时医疗点抓中药、为受灾群众发放大锅药,顶着烈日走在巡诊路上,用衣袖抹去汗,继续背着重重的医药箱往前……”张凡说,他做着这些时,感觉谢樵又回来了。
“他为‘90后’争了一口气。”聂皓说,“他和从小课本上和挂画上的雷锋、焦裕禄不一样,他是当下实实在在的同龄人。”
8月20日凌晨,云南省福贡县马吉乡古当河发生泥石流。马吉边防派出所用实际行动向谢樵学习,迅速组织9名官兵火速赶往现场奋战5小时,成功疏散群众100余名,救援涉险群众两名。
“要学习谢樵无私无畏、敢于担当的英雄气概,群众有危险,我们必须先上!”马吉边防派出所教导员毅中华说。
聂皓已于9月7日入伍到云南边防总队机动支队。9月22日,单朝霞也接到了期盼已久的入伍通知,成为人民子弟兵某通信团的一名“花木兰”。
“作为新一代大学生的我们,已掌握了一定知识和专业技能,只有再具备担当、勇气和奉献精神,才能更好地为国家和社会贡献力量。”想起素未谋面的谢樵,同为“90后”的聂皓,话语同样坚定有力。
就在记者发前稿前,有消息传来,今晚21时49分,云南省普洱市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发生6.6级地震。谢樵的战友们连夜集合,驰援100公里外的地震救援现场。
本报北京10月7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