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喜“过期肉”考验监管力度和企业良心

29.07.2014  15:59

  矜伪不长,盖虚不久。

  上海福喜食品有限公司的“黑心肉”终被曝光,违规工厂也被查封。但是随着上海福喜工厂的查封,我们并不能高兴的太早,因为食品安全实在不能有任何的闪失,谁知道还有没有别的什么“禄喜、寿喜、喜喜”来供应洋快餐?

  粗略计算,过去5年里,在华洋快餐已经至少曝出数十起食品安全事故。每次事故都在洋快餐的深切歉意以及坚决自查的决心中结束,但往往却又在另一起曝光中“再起波澜”。食品安全问题缘何迟迟不能根治?究竟是什么原因让百姓吃进嘴里的快餐变得如此触目惊心?

  其实通过这次事件,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导致事件发生的责任并不单单只在食品供应商身上,而是在整个洋快餐全生产供应链条上,洋快餐企业本身也绝对存在问题。

  甚至有网友吐槽,“洋快餐巨头们说好的安全自养鸡变成了过期冷冻鸡,说好的优质牛肉变成了臭肉,究竟还有啥是骗我的,我吃下去的到底都是些啥。”

  监管部门以往那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做法应该摒弃,问题抓源头,才会有好的效果。但这个源头似乎又是监管部门的痛处,食品安全监管的漏洞让一个有105年历史、年生产力超过120000吨的洋快餐全资供货企业胆敢在华弄虚作假,确实让人感到痛心。

  为何总要等到媒体曝光才去监管?日常的监管难道就因为企业造假手法隐秘而变得无效吗?监管部门绝不能以“取证艰难”来作为推卸的责任,而应该反思日常抽查的机制以及有效性,从根本杜绝这种造假,不能因为企业用“双账本”等手段就导致百姓嘴里的食物无安全可言。

  现在还有一种无理的论调从部分餐饮行业者嘴里传出,他们认为,“是利润的高低来决定企业食品安全的标准”,上游原料供应商的利润,远不及下游餐厅,对应到具体行业就是高档餐厅高标准,低档餐厅低标准。笔者认为,这完全是无稽之谈,食品安全绝对是餐饮行业的基石,如果连这个最低的标准都达到,还有什么资格再谈论餐饮。

  说到根本,福喜事件不单是洋快餐的问题,更是餐饮界的问题,监管力度和企业良心都是值得人们深思的问题。

  恶不可积,过不可长。希望食品安全的顽疾不再被人们诟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