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烟令”为何难以 “掐”一支烟?
《北京市控制吸烟条例》落实后的首个工作周结束,记者从市卫计委了解到,这5天内,执法部门对696个场所下发了责令改正通知,党政机关的控烟合格率在各类场所中最高。而在控烟热线接到的投诉中,来自写字楼办公楼、宾馆饭店、娱乐场所和商场超市的最多。控烟条例实施一个星期过去了,但却只开出了一张罚单,这样的结果令人欣慰,但并不能消除人们对控烟执法的担忧。
其实,从条例出台的那一天起,很多人就不看好条例的执行。这倒不是人们反对控烟,恰恰相反,绝大多数人都支持控烟。但是立法容易执法难,有“史上最严”的条例,就有“史上最难”的执行,如果“史上最严”条例不能得到“史上最严”的执行,那么“史上最严”条例就极有可能沦为一个法律泡沫。
人们认为控烟条例执行难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针对个人陋习的执法必然会引发大量的冲突,如果这些冲突长期普遍地存在,而执法部门又不能坚持长期普遍地执法,那条例很可能会在执行一段时间后“流产”,“最严执法”也就会虎头蛇尾。
众所周知,近些年来全国各地出台的控烟条例或禁烟暂行规定不胜枚举,但总体执行效果并不理想,个别地方十几年来开出的罚单还是个位数。为什么禁烟令就是“掐”不灭一支烟呢?梳理起来包括取证难,执法主体不明确,人员经费紧张,烟民不配合,害怕引发冲突等。
以法规形式禁止公共场所吸烟的确可喜可贺。但禁烟绝非易事,不是一朝一夕就可完成的。如果没有严格的监管和强制性的约束手段,比如“不交罚款就抓人”的强制措施,禁烟目的恐怕难以实现。正所谓法律的威慑力既在于严肃性,还在于其严执行。如何做到在落实禁烟措施中的违法必究,是公共场所禁烟中需要考虑和应对的。最为关键的是,《条例》贵在执行,重在落实。只有让违规吸烟者付出足够的违法成本,禁烟才能有长效。否则有了规定却没有执行,被拔了牙的老虎何足为惧?
“史上最严”条例必须辅以“史上最严”执行,否则只能功败垂成,只能听到一声文明的叹息。人的文明程度要靠教育和培养,但有时候也要靠倒逼,过度迁就就是保护落后。人都是有惰性的,从某种意义上说,进步也是一个痛苦的过程,严厉的执法是推动人迅速城市化的一种重要力量。据《南方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