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毒还须给毒品“去魅”

28.11.2015  12:07
原标题:禁毒还须给毒品“去魅

  11月27日早晨,经群众举报,歌手毛宁因吸毒被警方抓获。

  近年来,演艺圈似乎成了涉毒重灾区。即使这可能因为“明星效应”,但当北京迷笛音乐学校也发生了学生吸毒事件,不得不让人对吸毒与演艺界的关系,产生某些联想。因为音乐学校也可以说是演艺明星的摇篮。那么,吸毒与演艺界到底有没有特殊关系?或者说毒品对这种职业是不是更有诱惑力?

  根据某些涉毒艺人的说法,或是吸毒能增添创作灵感,或是有助于临场发挥。与此相呼应的是,这次涉毒的学生中,也有人觉得“自己吸了大麻之后听音乐感觉完全不一样,能清晰分辨出一首曲子里的琴声吉他声,每个音调都放大了,特别明显”。这是不是一种借口?我看未必。相反,对于毒品的这种“魅力”,应该用科学知识来“去魅”。

  “去魅”的原意是“只要人们想知道,他任何时候都能够知道,从原则上说,再也没有什么神秘莫测、无法计算的力量在起作用,人们可以通过计算掌握一切,而这就意味着为世界去魅”。这种学术理论当然与禁毒无关,但作为一种思维方式,也有助于人们对毒品全面了解从而更有效地抵制。

  说的通俗一点,社会抵制婚外情,在强调婚外情给社会和家庭带来的后果外,也不能否定偷情给当事人带来的愉悦。因为,此类罪错不像其他犯罪,其过程和后果给当事人的体验是截然相反的。只有认识到“甜头”后面的苦果,才能让人不至于沉没前者而忘记了后者,从而增强抵御能力。

  或许可以这样说,艺人涉毒事件频发,是对毒品抵御能力普遍不高的表现,无非是演艺圈更容易打开缺口。换句话说,不是艺人更经不起毒品的诱惑,而是演艺圈更具备吸毒的客观条件。这其实是给社会敲响了警钟。如果形成了某种圈子,有了毒品的来源,看上去被万人诅咒的毒品,还会成为一种“时尚”被接受。这就是说,一旦具备了某种客观条件,并非只有艺人才会失去控制能力。演艺圈聚集的都是头脑灵活之人,不会比一般人更不知好歹。

  因此,给毒品“去魅”,就是要让人知道在毒品带来的感官享受中,隐含着对身体的极大摧残。否则,毒品的“魅力”会在吸食者尝试的初期,掩盖了其狰狞面目。这也如同对待婚外情,不能只强调当事人将面临的声名狼藉、妻离子散的后果,也应当承认,偷情的体验也至少是一种身心的愉悦。这并不是说吸毒者不知道后果,而是通过给毒品“去魅”,把毒品所具有的足以让人“陶醉”的“功效”说明白,免得有些人因好奇而去尝试。同时,用科学的方法解开毒品给人带来快感的成因,懂得这种快感所折损的人的寿命。

  这样做的普遍意义在于,演艺圈成了涉毒的重灾区,但艺人的生活方式和演艺圈的客观条件,在与涉毒之间的关系中,其中的“要素”也可能影响到其他社会群体。所以,不能把演艺圈频发涉毒事件仅仅当做这个圈子的特例,而是要意识到,达到了某种生活条件,进入了某种生活方式,就有可能降低对毒品的抵御能力。只有从本质上全面了解毒品的危害性,才能让更多的人自觉远离毒品。

  文/知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