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起法治利剑守护美丽中国

07.03.2019  10:11


  

□ 秦平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5日下午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探索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守护好祖国北疆这道亮丽风景线。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在“五位一体”布局中生态文明建设位列其中;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中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其中一条基本方略;在新发展理念中绿色是其中一大理念;在三大攻坚战中污染防治是其中一大攻坚战。对于如何保护生态环境,习近平总书记给出了法治良方。在2018年5月召开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制度创新,强化制度执行,让制度成为刚性的约束和不可触碰的高压线”。


  近年来,我国生态环境法治建设的力度前所未有,生态环境法治执行的力度前所未有,立法、司法、行政执法各职能部门形成合力,共同向环境污染宣战。


  2015年,被媒体誉为“史上最严”环保法正式实施,公益诉讼制度和污染企业黑名单制度成为这一法律的最大亮点。与“史上最严”环保法相伴而生的是“史上最严”环保督察,2016年开始的环保督察,聚焦中央高度关注、群众反映强烈、社会影响恶劣的环境问题,敢于动真碰硬,发挥了强大的督促和震慑作用。


  对于涉及环境犯罪的问题,司法部门从未手软。面对环境污染事故,检察机关总是第一时间介入、第一时间侦办。有数据显示,2018年在环保领域,检察机关共批准逮捕涉嫌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15000多人,起诉42000多人。与此同时,检察机关充分发挥公益诉讼的作用,提起相关民事公益诉讼和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1700多件。


  3月2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了十大生态环境保护典型案例。这些案例类型包括私益诉讼、公益诉讼和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诉讼,涉及刑事、民事、行政三种责任形式,对于统一环境资源案件裁判标准,完善审理规则,发挥司法的评价指引和政策形成功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司法机关对环境污染案件“零容忍”态度,为生态文明提供了强大的司法保障。


  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从李克强总理今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可以看到,2018年,污染防治得到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为了中华文明薪火永续,必须彰显法治中国的力量,祭起法治的利剑,守护美丽中国的晴朗天空、绿色大地、不息河流,守护人们心中的圣土家园。


来源:法制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