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协委员柴生祥:加快清真食品产业发展 推动民族经济实现跨越

29.01.2015  22:53

   中国甘肃网1月29日讯 (本网记者 杨亚楠)政协委员甘肃省民族事务会党组副书记、副主任柴生祥在29日召开的政协甘肃省十一届三次会议第二次全体会议上说,我省有10个信仰伊斯兰教的少数民族,共180余万人保持着传统的清真饮食习惯。加大对清真食品产业的扶持力度是全面落实党和国家的民族、宗教政策,切实保障信仰伊斯兰教各族群众的风俗习惯,是维护民族团结,实现民族平等、社会和谐的重要举措之一。

  柴生祥说,作为食用清真食品的少数民族人口大省,我省清真食品产业的发展潜力并没有得到充分释放。与其他省份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我省清真食品管理执法队伍较弱,不能对清真食品生产经营活动和市场形成有效监管,管理上的短板影响到了清真食品产业的健康发展。同时,各类“清真不清”的生产经营事件此起彼伏,不仅严重影响损害少数民族合法权益,经常性制造不稳定因素,而且增加政府的管理和执法成本,影响政府的形象。清真食品产业缺乏总体规划和政策引导扶持,使我省的清真食品企业规模和效益上不去。清真食品企业的集中度不高。

   提高发展清真食品产业的认识 加强对清真食品产业的规划和引导

  柴生祥建议,各级党委、政府应把清真食品管理和产业发展作为落实党的民族政策、促进民族地区发展的重要责任抓好、抓细。成立省级层面的清真食品管理和产业发展协调领导机构,由省政府牵头,分管副省长任组长,省发改委、科技厅、工信委、民委、食安委、财政厅、农牧厅、商务厅、质监局、税务局、人民银行等为成员的甘肃省清真食品管理和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建立统一、高效的管理和产业协调机制。办公室设在省民委,负责全省清真食品管理和产业发展的日常工作,尤其要做好政策研究、产业指导、规划编制、项目审定、资金统筹和工作协调。

   加强清真食品管理队伍建设和产业规划 加大政策扶持

  柴生祥建议,依据当地食用清真食品的少数民族人口比例配备一定数量的行政执法人员,省级清真食品管理部门配备6--8名工作人员,重点地区按照其少数民族人口和食用清真食品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比例配备4—6名执法人员,其他县区至少应有2名以上管理和执法人员。各级政府要加大对清真食品管理部门的经费投入,为各市州、县区配各清真食品监督执法车辆和装备器材,保证基本工作条件,形成对清真食品市场强有力的监管。建议制订甘肃省清真食品产业发展规划,进一步明确全省清真食品重点产业、重点产品和区域布局。对于具有发展潜力的清真食品龙头企业,根据其市场前景、投入情况、综合效益、新增就业人数等因素,对其生产扩能改造项目给予10%的项目补助。连续扶持5年后.逐年从其增长的利税中收回政府补助资金。鼓励企业参加国内及国际性的展销、考察活动,建议省商务厅、省贸促会放宽清真企业国外参展的前置条件,参展考察活动之后对自身业绩好、参加展会后销量明显增长的清真食品企业,除商务部门每年度核报展位费70%、人员差旅费70%(每个参展团限定2人)之外,各级属地政府和民族工作部门也给予一定的奖励或补助。鼓励有一技之长的个人到省外开设“兰州牛肉拉面”馆等特色清真产业,在其创业初期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和贷款优惠,建议各属地政府借鉴我省张家川和青海化隆经验,在省外每设立一处餐饮店,给予3—5万元的前期扶持资金,待企业发展壮大后再收回滚动发展,从而以小搏大,带动少数民族群众走出去就业、增收致富。

   积极打造具有民族地域特色的产业集群

  柴生祥建议,根据省内部分地区的地域文化特点,优化产业布局、打造各具特色的清真食品产业集群。以甘南州、天祝县、肃南县等高原草场为基地,培育高原优质清真牛羊肉生产加工产业集群;以目前正在建设中的庆阳中盛公司为参考样本,以庆阳市、平凉市为基地,培育清真肉鸡养殖、屠宰、加工集群;以东乡手抓品牌为基础,培育以东乡县为龙头、以临夏全州为基地的优质清真羊肉加工生产集群;以酒泉、嘉峪关为中心,辐射张掖、武威等市州,建设向西开放、向中东阿拉伯国家延伸的清真食品信息物流枢纽,打造甘肃清真食品出口在亚欧大陆桥上的桥头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