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连山下蒙古族绣娘的“欢喜”与“忧愁”

22.04.2019  19:40

  

  60岁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肃北蒙古族服饰”国家级传承人娜仁其其格和妹妹萨尔娜。 丁思 摄

  中新网兰州4月22日电 (记者 丁思 高莹)41岁的妹妹萨尔娜放弃了在北京10多年的积淀,回到了家乡甘肃酒泉市肃北蒙古族自治县,这让60岁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肃北蒙古族服饰”国家级传承人娜仁其其格很欣喜,算是解了她“多年寻不到合适传承人”的心病。

  地处河西走廊西端南北两侧的肃北县,是甘肃省国土面积最大,也是唯一以蒙古族为聚居区的少数民族自治县。

  肃北蒙古族服饰又称为“雪山蒙古族服饰”,是肃北蒙古族民俗文化的一个窗口,也是甘肃省游牧文化的一面镜子。2008年,肃北蒙古族服饰被列入民俗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草原为T台,蓝天白云雪山为“T台秀”背景,娜仁其其格带领当地牧民穿上自己做的蒙古族服饰,走起“”来,向游客展示介绍其民族服饰。 丁思 摄

  娜仁其其格自小跟随奶奶做传统蒙古族服饰,是该传统服饰的“第四代传承人”。她说,雪山蒙古族服饰是肃北蒙古族民众在长期游牧生活和生产实践中不断传承和发展而成的,有着独特的款式风格和精湛的制作工艺,具有鲜明的防寒保暖和便于穿着骑射的特点,符合本民族文化特征。

  “随着社会的发展,当地政府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和保护,现在大家都越来越喜欢传统服饰,尤其是在婚礼、民族节日上,反倒有了一种返璞归真的感觉,穿传统服饰的年轻人越来越多了。”娜仁其其格说,对此,她还大胆提出创新改革,将传统服饰做得短一些,更加时尚,不仅方便穿戴,更得到了年轻人的喜爱。

  传统服饰市场不断扩大,这让娜仁其其格“又喜又忧”。“传统服饰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喜爱,订做衣服的人越来越多了,但会做衣服的人却越来越少了。”她说,传统服饰是“一针一线绣出来的”,接到订单后就要加班不停地工作,常年劳累,让她的视力变得更差。

  

 游客和当地蒙古族民众合影留念。 丁思 摄

  妹妹的归来,对于娜仁其其格来说,是“最好的安排”。自去年回到家乡,不到一年时间,萨尔娜就明显感觉“任务量大”。她说,她每天只睡几个小时,几乎一整天都待在房子里绣衣服,一件衣服最快需要半年手工缝制,复杂的款式则需要2年才能完工。

  在北京从事演出服装10多年的她,对时尚有着自己的理解。她说,随着社会发展,民众对于服饰和穿戴打扮上日益时尚和现代化,她和姐姐尝试对肃北蒙古族传统服饰制作工艺和技术在传承先辈制作工艺的基础上,进行大胆创新和改进,尝试着从款式、面料、色彩、装饰图案、穿着方式及其服装饰品等方面融入时代元素,增强了新鲜感,“但最为根本的民族元素不能丢,改良后的服饰,更为年轻人所接纳和喜爱”。

  近年来,为传承和发扬传统民族文化,当地官方还举办各类刺绣、服饰缝纫培训班,成立雪山蒙古族服饰暨刺绣协会,启动“推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雪山蒙古族服饰日”活动,当地民众每逢周三穿着民族服饰上班、上学,让穿着蒙古袍成为一种“新时尚”。

  “将民族文化穿在身上,不断传承和创新,这是我们姐妹的使命和眼下最重要的事情。”娜仁其其格说,培养下一代民族传统服饰传承人是她的责任和义务,今后还将加大对传统蒙古族服装、饰品、工艺进行搜集、整理、挖掘和研究,将民族传统服饰与现代流行服饰相结合,创新和发展本民族传统服饰。(完)

      甘肃新闻网 【编辑:史静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