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人要做到“三严三实”

23.09.2015  06:31

—王福生院长在全院职工大会作“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党课报告

中央和省委针对深入推进“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不断提出了新要求。就“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活动本身,可能是阶段性的,但在工作中做到“三严三实”,肯定是长期性的任务。通过进一步的学习,今天就我们社科人如何做到“三严三实”,结合单位工作谈几点体会和意见。

一、做到“三 ”,需要 造良好的科研生

现在从中央到地方都十分关心政治生态的问题。政治生态主要是从国家和地方治理角度讲的,它是党风、政风、社会风气的综合反映,影响着党员干部的价值取向和工作状态。就各个单位的微观层面,也有各自的政治生态问题,具体到我们社科院,就是一个科研生态问题。科研生态好,人心就顺、正气就足;科研生态不好,就会内耗不断、人心涣散。

我们社科院是在省委、省政府领导下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机构,党委、政府的重要智库。社科院的性质、地位和作用,决定了社科院在思想引领、理论建设、决策咨询方面肩负着重要任务,具有其他院校和科研单位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是专职的综合性智库,没有其它主业,职能具有唯一性。在深入推进“三严三实”专题教育的时候,社科院必须做到“三严三实”,并且在做到“三严三实”中发挥我们的智库作用。

做到“三严三实”,就要针对“不严不实”的问题。这些问题在我们院也不同程度存在,影响到我们院的工作、形象和良好科研生态的形成。当前,对策研究和学术作风漂浮,是我们院比较突出的问题。过去,与省委政府工作联系的相对较多,是我们院的优势,但不能估计过高。客观看,我们有“两多四弱”:对省委精神做简单解读比较多,被动完成任务比较多;把理论和实际紧密结合比较弱,对省情研究的系统积累比较弱,对策研究的学术背景、学理支撑比较弱,团队合作比较弱。要解决这“两多四弱”,就需要我们在应用对策和学术研究上必须做到严和实,使严和实成为我们社科人科研的风格和特色,具备了这样的风格和特色,社科院的智库地位才能体现出来,才能独具风采。

三严三实”是一个说易行难的事情,涉及我们全体干部和科研队伍。从“三严三实”教育到真正营造出良好科研生态,这之中有一个很大的跨越,其中一系列问题需要解决。

1、建设好科研生态,需要从根子上靠制度和机制来解决问题。例如对于对策研究和学术作风漂浮,需要通过完善职称评聘的导向制度,院级课题的评审制度,重大课题的集体起草制度,青年论坛,读书会等等,从多方面解决问题。做专家主要是靠专业积累,院各读书会的成员,书读了没有?平时不积累,靠做“键盘侠”应付了事,能成什么专家?我们院领导和各研究所、科辅部门负责人要带头克服学术作风漂浮,在读书、调研、研究重大问题上,做出比普通科研人员更大的努力,率先垂范,从而营造严和实的氛围,形成严和实的习惯。其他工作也是同样。

2、建设好科研生态,需要进一步加强干部队伍与专业技术队伍建设。经过去年的改革,我院30多年积累的铁饭碗、铁交椅顽症“五个一样”:上班与不上班一个样,干活与不干活一个样,出力与不出力一个样,业务好与业务差一个样,成绩多与成绩少一个样,有了很大改观,行政后勤基本无闲人,科研科辅到岗与主动承担任务的情况也明显转好。院党委对去年聘任的处级、科级干部的试用期到期与正式任职问题作了研究,新任处级干部要向院党委写书面述职报告,交分管院领导审阅同意后,交组织人事处。虽然总体情况较好,也存在一些不良迹象。以后还是要用制度、措施,一步一步把工作风气扭转好。在社科院创造“八比”的好风气:比工作、比干事、比贡献、比团结、比学业、比业务、比成果、比成绩。

3、建设好科研生态,需要靠社科人加强自身修养。黑格尔说,世上大概有两种人:“一种人毕生致力于拥有,另一种人毕生致力于有所作为。”说通俗点,前者就是一辈子往自己兜里搂,只进不出;后者则是致力于做事,力求对社会有所贡献。我们应当做哪一种人?当然是后者。事实上,做后一种人并不吃亏,把事情做好,名誉、利益都会随之而来,有专家称之为“利他型利己”。希望我们社科院的同志,以后多考虑怎么成为“利他型利己”者,而不是一个利己主义者。

二、学习先进经验,把智库建设做的更加坚实

我们院要做特色新型智库,需要广泛学习先进经验。在第十八届全国社科院长联席会议上进行了交流:中宣部在国家社科规划办设立了智库工作办公室。内蒙院争取了资金上千万的重大软项目--北疆工程等。黑龙江院建了3万多平米的新院,有研究生院,有成人教育,有职工大学,原来基础研究强,应用研究弱,造成边缘化,后来调整了。上海院2005年就确立了建立国际知名智库的目标,搞了智库排名,成立了智库办,国家课题去年已经超过了复旦大学等。山东省一年来抓了创新工程,今年2月启动,出了10多份文件,组建了10多个创新团队,有的副研究员当负责人,研究员当助理。基于对策研究需要,采购了电话访问系统。贵州省委出台了智库文件,规定社科院建西南地区一流智库,贵州院有博士后流动工作站,省十三五规划的7个重大课题委托给了贵州院。

总体看:地方院在智库建设内容上大同小异,最大的差异是数据化工作的开展与水平,第三方评估工作。共同的难题是智力报酬问题,项目经费管理如果参照公务员单位执行,就没有科研积极性了。

在第十六次全国皮书年会上,聚焦在智库建设、皮书研创与中国话语体系建设。李培林副院长讲话强调发挥智库作用,中国社科院成立了11个智库,提供智库产品,主要是要报、皮书。邬树林认为争取话语权在质量,而不是数量。建设新型智库需要抓住机遇,数字化,一是全数字化的信息搜集、处理、加工、汇总、出版;二是平台化,如维基百科;三是新工具,现代信息技术工具,大数字挖掘,一个问题点进去,所有过去的研究,主要的观点、代表人物、成果、时间等,都会显示出来,大大节省研究时间、人力、财力。谢寿光社长发言,皮书已成为最有影响的智库报告,发挥智库作用的平台、品牌。提升皮书话语能力的关键词:一是专业第三方的报告。二是前沿回应社会关切。三是连续才有权威性,对同一个问题持续研究5年,就是专家。四是数据要有原始数据来源。五是传播实现皮书的话语功能。房宁(中国社科院政治学研究所所长、政治参与蓝皮书主编)认为,一般基础研究与智库三个区别:一是服务对象:学生;政府与企业。二是研究领域:知识;问题。三是研究方式:个体研究;集体研究。智库的研究要专业化,相当于投行的市场分析师,要有专门的技术工具,普通工具不叫智库。新型智库需要三个基础:一是体制机制。二是人才。三是大数据。文魁(首都经贸大学原校长、京津冀蓝皮书主编)认为,智库的本质:话语权的平台,话语权与决策权是联系在一起的,直接决策,由领导;间接决策,由智库影响决策者。皮书是典型的智库产品。唐绪军(中国社科院新闻研究所所长,新媒体蓝皮书主编)认为,现在进入公共领域的渠道、信息太多,在新媒体时代,必须借助徵信公众号、微薄传播。当今,是移动化的新媒体,微传播时代,极少有人看大篇幅的文章,更没人看了再概括,所以需要通过徵传播向媒体、公众“喂稿”,“新媒体蓝皮书”这几年在操作“喂稿”。谢耕耘(上海交大舆情研究实验室):在加强数据库建设,强化实证研究的数据支撑,依托大数据挖掘,编纂《舆情蓝皮书》《民调蓝皮书》。高蝴蝶(数字资源运营中心):开始皮书资源深度开发为科研服务,一是依主题没计专题库,如一带一路,国家安全,法治中国,京津冀协同发展。二是与其他单位的数据库交换共享。三是数据服务搞版权交易和收费。四是提供按需定制的数据服务。

我院在第十六次全国皮书年会上,朱智文副院长、罗哲研究员编撰的《甘肃经济发展分析与预测(2014)》蓝皮书进入2014年版皮书综合评价前100位、巨虹同志的研究报告《以敦煌为核心的河西走廊文化生态区建设研究》(《2014甘肃蓝皮书:甘肃文化发展分析与预测》)获得第六届“优秀皮书奖”三等奖。

三、以“三严三实”精神,完成好全年工作

下半年,省社科院的工作除了做好日常科研工作、公务运转等日常工作,需要确保完成主要工作:

一是加强党风廉政建设。遵守省委的各项要求,最直接的还包括院里正在进行的清房,基本的规矩必须遵守。

二是完成扶贫与双联任务。下半年班子要去双联村,双联办需要安排好年底慰问,派下去的干部也要了解村情,尽力完成布置的任务。

三是9本《甘肃蓝皮书》首席专家抓紧各自的工作,保证编纂时间节点不耽误,在明年1月8日纪念十周年时,我院顺利拿出9+1十本并搞一个庆祝活动。

四是完成《陇上学人文存》第4辑的编撰,下半年召开出版座谈会。

五是加快全省文化资源普查和分类分级评估工作,编纂《甘肃省文化资源名录》。

六是完成院子智库和专题数据库建设基本任务。各子智库要完成一个第三方评估,并整体出汇编。专题数据库要完成基础模板的软件设计,并开始输入数据。

七是继续提高《要论与对策》、《专供信息》、《甘肃省社会科学院要报》、《思想理论研究动态》4份系列要报省领导签批及转载率,提升影响力。

八是配合省委宣传部完成编制《华夏文明创新区“十三五”规划》,完成起草《文化资源管理办法》、《智库建设实施意见》,协助省发改委完成“十二五”规划实施情况整体评估。

九是做好行财后勤工作,主要是今年预算的执行与决算,提前谋划编制2016年预算。确保5号公寓楼按时封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