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关区从各社区“释放”1800余人进网格服务百姓

14.03.2016  13:28

  阳春三月,天气转暖。走进铁东社区活动中心,几位居民正熟练地串珠。而他们身后的柜子上,摆着漂亮的串珠作品:花草、水果、人物、走兽……52岁的郭凤英高兴地说:“这要感谢政社分离改革,使我们有了做串珠的场所,还能通过义卖为家里赚钱。

  郭凤英所说的政社分离,源于2014年7月。城关区委区政府为解决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立足体制机制改革,将着力点放到基层,创新实践政社分离改革。经过一年多的运行,实现了“行政化社区”向“服务型社区”的转型,为社区更好地服务群众提供坚实保障。

  改革成效如何?去年7月,国家行政学院调研组来兰,现场对城关区“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工作进行调研,高度肯定政社分离改革,评价其“成效明显”“有借鉴推广意义”。改革,不仅收回了社区承担的百余项行政事务,更让1800余人从繁杂的事务中解脱出来。

  问题:“社区行政化”削弱服务能力

  城关区总面积220平方公里,目前辖区现有人口约190万,且集中在63平方公里的建成区,每平方公里人口密度达3万人以上,核心区的人口密度更是突破4万人。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和国内不少城区一样,城关区同样深陷“大城市病”:土地紧缺,人口激增,交通吃紧,污染加重……

  如此多的人生活、工作在这座城市,就拿交通来说,无论购物办事,还是择业就医,频繁进入中心城区,人流车流高度聚集,无不加剧交通拥堵,然而这个问题一下子难以解决,市民群众能没个怨气或烦恼吗?如果政府部门的服务再跟不上,稳定和谐就成了空谈,建设发展更无从说起。

  提起服务,不得不说最基层的社区。作为基层群众自治组织,社区的本来职能是调解纠纷、反映老百姓诉求等社会事务,然而因各级职能部门、街道什么事都往下压,除了各类行政事务,还包括检查评比等,使得社区疲于应付,行政色彩越来越浓,俨然成了政府的小部门。社区承担的行政事务多,难免削弱了服务群众的能力,很多市民因此而感觉到,社区离居民越来越远了。

  为解决居民群众办事难,各街道社区均设立政务大厅,并配置了10到20名工作人员。但随着行政事务职能的调整,社区所承办的行政审批事项,日均办件不过是四五件而已,造成政务和人力资源的浪费。社区作为服务群众的最前沿,却因为其职能和场地、人力资源等各类原因,使其服务没有很好地发挥出来,导致与居民群众最接近的社区、干部成了“传声筒”和“守望者”。

  城关区委书记王宏说,联系和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问题之所以难解决,难就难在“临门一脚”,比如有的干部身在基层心在上头,在岗不在状态;有的落实政策变通走样,致使政策始终“走在路上”。“最后一公里问题,如同人体的神经末梢,就差那么一分,就能完成一项工作,就能办成一件实事,就能解决一些问题。因而我们必须进行探索,大胆进行改革和实践。

  改革: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改革已成为必然,那么从何处下手?盲目难以成事,更成不了大事。城关区委组织部按区委区政府要求,经过缜密调研论证推出了顶层设计:以加强服务型党建为目标,不断创新服务理念并提出:各级部门都是服务部门,各个岗位都是服务岗位,各个党员都是服务人员。

  按照设计,首先改革服务流程,整合基层社会事务管理和民生服务资源,实行“一个窗口受理、一站式服务、一揽子解决”,让百姓办事只进一扇门、只找一个人,小事不出社区、大事不出街道。同时聚焦服务重点,从群众最希望最迫切办、眼下能办好的事情做起,帮助解决老百姓出行难、看病难、办证难、就业难等各类燃眉之急,让老百姓感受到改革发展的成果。

  就这样,城关区旨在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破冰之旅悄然拉开大幕。

  从铁东街道试点,逐渐扩至各街道。记者在畅家巷社区看到,以前两百多平方米的居务大厅已装修一新,改为供辖区群众休闲学习娱乐的活动中心。酒泉路街道党工委副书记郑春红说:“现在每天来中心活动的辖区群众络绎不绝,以文娱为主的10多个团体每周都开展活动。”改革开始后,以前设在社区的居务大厅全部改为活动中心,目前已有1.84万平方米的居务大厅实现改建。

  “这相当于在省会核心城区繁华路段为我们提供了价值上亿元的免费活动场所!

  “看似砸了一堵墙、拆了一个台面、搞了几个活动室,但这贴近了老百姓的心!

  正在这里活动的十余名老人围拢过来,你一言我一语的为这件温暖民心的事叫好。

  那以前由社区办理的各项事务谁来负责?“社区所承担的18类195项中的103项行政事务,经过一年多时间的改革实践已全部收归街道,由街道社区行政事务受理大厅采取专人负责,实行‘一口式接件、归口式办理’。”城关区委组织部副部长汪静这样介绍说。

  “社区行政化,专干白领化。”,这是对该区社区以前工作状态的比喻,记者最近走访中看到这一切都变了样,尤其在推行改革的一年多时间里,该区从社区里释放出逾1800余人。

  效果:为百姓增加1800名“服务员

  1800多人被释放出来,那他们都去干什么啊?全部进入网格,参与为民服务。

  “其实按权限规定,我只能起个收发、解释等简单作用,一天没有多少事。”畅家巷社区原计生专干赵娟说,改革后她的身份变为了网格员,负责静宁路一片近两百户居民。“政社分离改革后,社区26名工作人员,有22人下沉到网格,从办公室走入楼院。”畅家巷社区书记沙燕说。

  “网格员每天深入楼院,开展走访居民送服务、进行网格巡查等工作,全力参与为民服务等,对此有一整套考核办法。”广武门街道党工委书记赵宇宁说。城关还建立终端定位监测系统,通过定点监测、实时传输、轨迹查询、任务派单等使用功能,随时查看网格员的活动位置和活动轨迹、每天为民办实事的实效及百姓服务状况,实现了网络化和信息化、现代化的监督管理模式。

  “今天去老人魏秀兰家探视,怎么也敲不开门,第一判断是老人生病了,后来联系物业、派出所打开门,果然老人突发心脏病,紧急将老人送往医院,由于救助及时,老人生命无虞。”这是社区网格员刘银萍在《民情日志》中记录的一件事。像这样的《民情日志》,城关区每个网格员人手一本,按要求记录每天的走访情况。

  催收电费、清运垃圾、关护老人、讨要欠薪……在一本本民情日志中,记载的大多是琐碎事。根据统计,自改革至今天,各街道社区走访入户10万余户群众,办理各类事项5.12万余件,解决矛盾纠纷1.51万余件。“千万不要小看这些琐事,正是这些小事琐碎事,点亮了老百姓温暖的心灯,成为构筑和谐城关的基石。”城关区长张永财感慨地说。

  改革成效显著,社区解除行政事务束缚,让更多人员走出办公室,实现服务群众最大化;撤销居务大厅,建立街道社区行政事务受理中心,群众办事从“多门”走向“一门”,极大方便了群众;人员力量的释放,阵地的前移,职能的转变,让服务“进了门”,基层人员联系服务群众更紧密,处理事务的能力得到极大提升;实行“一口式接件、归口式办理”,办事效率极大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