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精准扶贫社会救助支持计划实施方案》政策解读
中国兰州网7月14日消息 近年来,我省社会救助体系不断健全、操作程序日益规范、对象认定更加准确、补助水平逐年提高,为保障和改善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助推扶贫攻坚行动都发挥了积极作用。但由于贫困面大、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等因素,我省社会救助任务依然艰巨。
为切实保障好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在省委、省政府出台的《关于扎实推进精准扶贫工作的意见》和17个实施方案中,省民政厅制定出台了《甘肃省精准扶贫社会救助支持计划实施方案》,以确保有限的救助资金真正用于最困难的群众。近日,省民政厅厅长肖庆平接受本报记者采访,对该《方案》进行了深入解读。
记者:怎样实现农村低保一、二类对象“政策性”脱贫?
肖庆平:我省贫困面大、贫困人口众多,全省农村低保、农村五保对象达340多万人。其中,农村低保一、二类对象只能通过政策性救助使其脱贫。面对如此现实情况,需要我们不断完善社会救助制度。此次制定的《方案》明确提出,重点通过对经自身努力无法实现脱贫的农村低保一、二类对象,逐年提高补助水平,使其实现“政策性”脱贫。在充分考虑每年物价上涨等因素的基础上,按照国家确定的贫困线标准,换算成当年的补助水平可变价,争取使一、二类低保对象的实际补助水平达到脱贫标准,实现政策性脱贫。2015年,在扶贫标准可变价已达2800元的情况下,将二类户的补助水平由2304元/人·年再次提高到2808元/人·年,即由192元/人·月提高到234元/人·月,将一类户的补助水平由2952元/人·年再次提高到3300元/人·年,即由246元/人·月提高到275元/人·月。在突出保主保重原则的基础上,确保一、二类对象补助水平都达到2800元以上,使其实现政策性脱贫。2016年开始,综合考虑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根据国家确定的贫困线标准可变价,逐年提高农村低保一、二类对象补助水平,实现政策性脱贫。
记者:怎样缓解农村贫困家庭就医难和因病致贫问题?
肖庆平:农村家庭中因患重特大疾病致贫(返贫)的问题比较突出,我们将进一步加强与基本医疗保险、城乡居民大病保险、疾病应急救助及各类补充医疗保险、商业保险等制度的有效衔接,形成制度全合力。对农村五保和农村低保一、二类对象参加新农合的个人缴费部分给予资助,保障其获得基本医疗服务。出台进一步扩大重特大疾病救助病种、提高救助标准的政策性文件,逐步将低收入家庭的老年人、未成年人、重度残疾人和重病、慢性病患者纳入救助范围。配合省卫计委对老区、藏区大病和慢性病患者制定更加优惠的特殊救助政策。按照先基本医保、再大病保险、最后医疗救助的救助模式,充分发挥医疗救助制度托底线的作用,确保2015年底前在58个贫困县(市、区)和17个插花型县(市、区)实现“一站式”即时结算服务全覆盖,切实缓解农村贫困家庭就医难和因病致贫的问题。
记者:如何改善农村五保对象居住条件和留守老人的文化生活环境?
肖庆平:民政部门将加大对贫困县养老服务机构建设投入力度,通过改、扩建和新建农村五保家园、日间照料中心等福利机构,确保到2020年底实现养老机构、日间照料中心对贫困村的全覆盖。同时,综合考虑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物价变化等因素,逐年提高农村五保对象供养标准,切实保障五保供养对象的基本生活。2015年,全省农村五保供养对象省级补助标准提高40%达到3514元/人·年,督促市、县两级政府足额落实每人每年600元的配套资金,确保这部分对象的供养标准不低于4114元。
记者:《方案》在实施中有哪些具体措施?
肖庆平:民政部门作为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的职能部门,在社会保障体系中承担着托底线、救急难、可持续的重要责任。在具体工作中,一是将按照精准救助的要求,在严格申请、核查、评议、公示等操作规程的基础上,强化入户调查、邻里访问、信函索证等调查手段,在全省全面推广农村低保“3+1”综合测评认定低保对象的办法;充分运用核对机制,综合评估申请人家庭经济状况,从根本上消除隐瞒家庭收入和财产以及提供虚假材料等痼疾,切实提高对象认定的精准率。对确定的救助对象,实行居住地长期公示制度,接受广大群众的监督;认真落实有效期管理办法,即农村一二类对象两年有效期、三四类对象一年有效期,有效期内家庭收入及成员发生变化随时进行调整,有效期满保障对象重新进行申请、审核和审批,做到救助对象有进有出、补助水平有升有降。二是推进社会救助与扶贫开发在对象、目标、标准、信息上的有效衔接,对于因各种原因返贫,收入下降到农村低保标准以下的家庭,及时纳入低保范围。三是对农村低保一类对象和五保供养对象参加新农合个人缴费部分给予全额补贴,对农村低保二类对象按照不低于个人缴费部分30%的标准给予资助。四是在省级财政、省级彩票公益金补助的基础上,积极争取国家资金支持,确保五保供养和社会福利机构建设年度任务的全面完成。五是抓好政策宣传。把政策宣传作为实施精准救助的重要环节,利用各类媒体和宣传栏、宣传册、明白纸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向广大群众深入宣传社会救助各项制度规定,让社会救助制度的主要内容、政策措施和服务环节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努力营造实施精准救助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