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社会救助形成合力还需相应政策出台助力

04.07.2014  15:02

    兰州晚报讯(记者方言杨昕实习生邓莎娜杨博)“我是低保户,因为疾病身体落下残疾,需长期服药,可是现在除了低保外,我没有任何经济来源,希望能得到多一些的社会救助。”7月3日,在市民政局接听本报热线期间,有市民打来电话这样反映。对类似问题,市民政局社会救助处处长金永华也深有感触。她说,对一名困难大学生,可能有3个部门同时伸出援手,而对1名患重大疾病的低保户,也许仅有民政部门的独自援助。目前,重复救助、遗漏救助的现象并不少,社会救助仍然存在制度“碎片化”的问题。但社会救助制度“碎片化”问题,也许很快就能解决。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今年5月1日开始实施的《社会救助暂行办法》,是我国第一部统筹各项社会救助制度的行政法规,这部法规的最大亮点,是将以前分别制定和实施的各类社会救助制度整合到一起,重点突出临时救助的“救急难”功能。金永华说,前几天,省政府也出台了关于贯彻落实《社会救助暂行办法》的意见。接下来,我们期待市级层面的相应政策能尽快出台,这将统筹整合各部门的救助资源,使社会救助各项制度形成“一体化”的合力。

    现象:救助有“交叉”也有“空白

    去年8月,家住安宁区的李晓华考上大学,由于家庭困难,教育、民政、工会同时伸出援手,援助9000元,后发现重复救助,退回1000元;去年12月,榆中县低保户赵春梅患败血病,扣除各类保险报销外,民政部门按城乡医疗救助给予两万元最高额补助,但仍有几万多元医疗费没有着落。

    “问题的关键是社会救助资源比较分散,如助学就有10个部门实施,救助机构各自为政,一方面存在重复救助、多头救助,一方面存在救助空白。”金永华说,我市现有各类救助对象8万多人,救助力量分散在十几个部门,其中包括低保、医疗、教育、就业、住房保障等等,分别由民政、卫生、教育、人社、住建、司法和综治等部门救助。与此同时,一些部门社会救助资金保障严重不足,医疗救助、教育救助、住房救助等专项救助和自然灾害等临时救助制度缺乏法律法规依据;现行各项社会救助的规定过于原则,也缺乏统一的社会救助内容和标准,申请社会救助的渠道不够畅通。这些问题都有待通过立法的形式,从制度层面予以解决或者规范。同时,政府也应对各单位的救助资源进行整合,出台统一的救助政策,进行分类救助。

    建议:建立“协同办理”机制

    打破社会救助体系“碎片化”的现状,前提是实现救助信息一体化。目前,我市社会救助处于“九龙治水”的尴尬局面,建立统筹联动工作机制,既能避免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又能消除救助盲点,这种规范政府公共行为的做法正是《社会救助暂行办法》所提倡的。金永华说,我们现在期待兰州市能尽快完善社会救助工作统筹协调机制,加强救助能力建设,提升救助保障水平,着力打造“一门受理、协同办理”的一体化救助体系。

    金永华认为,统筹整合各单位资源,出台统一的救助政策,可以依托我市已经成立的社会救助联席会议制度,在联席会上及时协调解决社会救助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健全社会救助体制机制。同时,县区、街道整合承担救助职能的民政、人社、教育、住房、残联等部门,建立统一受理社会救助申请的窗口,制定及时受理、部门分办、转办申请事项等工作流程,实现救助申请对象与相关救助部门的高效对接,确保申请救助对象求助有门、及时受助。此外,还应进一步完善市、县区两级社会救助信息平台,充实社会救助的数据库、网上申请审批和档案管理等模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