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县:精准扶贫根治贫穷“顽疾”
礼县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洮水河流域一样,立地条件较差、基础设施滞后、群众受教育程度低等因素造成了大量的贫困人口。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为了找到造成群众贫穷的“症结”,礼县县委、政府主要领导多次深入洮河沿岸的贫困村,与村民同吃、同劳动,拜群众为师,问民生诉求,和群众一起查找贫困落后的“症结”,共同探讨脱贫致富“药方”。
通过多次调研及与群众和乡、村两级干部进行了深入讨论交流后,礼县把洮水河流域确定为全县整流域扶贫开发的重点区域,把青林村作为这个流域扶贫开发的突破口和第一块试验田,在产业上,依托气候优势发展中药材的同时,结合整乡推进项目,利用森林覆盖高和气候好等环境优势,高标准规划,精细化施工,建成了一个可复制、可推广的样板新农村。青林村的扶贫工作模式,为推动洮河整流域扶贫开发及以后开展乡村旅游业奠定了基础、树立了标杆。
可以说,青林村扶贫模式是礼县开展扶贫攻坚工作的一个缩影。
礼县目前依然有贫困村282个、特困村119个,农村人口16.881万人,贫困人口9.4618万人。
像青林村一样,礼县对所有的贫困村在进行调研的基础上,进行了分类,把全县的贫困村分为白河、大滩、崖城、洮坪四个片区,科学编制完成了《白河、大滩、崖城、洮坪4个特困片区扶贫攻坚实施规划》,确立了适合片区当地特点的扶贫攻坚思路,确定了具体的扶贫项目和工作任务,明确了保障措施。《规划》涉及基础设施及基本条件改善、产业开发、科技扶贫、社会公益事业、整村推进及新农村建设项目五大类119项,规划总投资32.8亿元,规划项目建设期限为3年(2014-2016年)。
礼县今年重点启动实施了洮坪特困片区扶贫攻坚规划,实施洮水河流域的上坪、洮坪、江口三乡的青林、赵坝、菜地、店门、八房等近20个贫困村的水、电、路、房等基础设施及文化、教育、卫生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目前已在该片区启动实施了村道硬化、砂化村组路、排水渠、圈所改造等基础设施项目,完成工程量的30%。
一位扶贫干部形象地把改善水、电、路、房等基础设施及文化、教育、卫生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和群众素质提升比作群众脱贫致富的“药引子”,把深入实施“365”现代农业发展行动,做大做强优势种养业,大力培育富民产业,作为特困村增加群众脱贫致富的“药方”。只有两者同在,才能彻底根治贫困村贫穷的“顽疾”。
为了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该县计划今年在四个贫困片区流转土地5万亩,林地3万亩,新发展经济林果6万亩,新建标准化苹果示范园1100亩,高接换优低产核桃20万株,发展蔬菜7万亩,新建大黄标准化基地3000亩,发展养殖小区4个、规模养殖场20个;新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20个;完成“两后生”培训 1232人(其中4个特困片区1035人),技能培训5200人,每个乡镇培训100名农村创业就业致富带头人;创建贫困村电子商务网店13个,培训“两后生”和“大学生”电子商务人才300人;选择100个贫困村,建成“百村扶贫示范工程”;输转劳务工11.2万人,其中有组织输转6.72万人,预计创回劳务收入8.41亿元。
据统计,2001年以来,礼县累计投入资金138.57亿元,实施各类项目1411项,减少贫困人口20.35万人,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社会事业全面进步,贫困地区和困难群众自我发展能力不断增强。去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3438元,小康实现程度达65.1%。
如今,礼县扶贫攻坚工作已找准了“病因”,炮制了“良药”, 相信只要按时按量“服药”,该县贫困村的群众和全国人民同步进入小康的梦想将如期变为现实!
(供稿:礼县县委 韩文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