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雨绸缪 积极应对 ——礼县和武都区采取有效措施减少灾害损失探析
在陇南“8·7”暴洪泥石流灾害中,礼县和武都区部分地区的最大降雨量创了历史极值,其中礼县龙林镇万家村24小时累计降水量达到211.6毫米。暴洪泥石流虽然造成礼县和武都区农村居民住房、交通、水利、市政、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和农作物严重受损,但受灾地区无一人伤亡。
记者在采访中,深切感受到礼县和武都区未雨绸缪,采取一系列强有力的应急措施,防范到位,转移及时,积极减少灾害损失的巨大努力。
监测预警及时到位
在礼县抗旱防汛指挥部办公室的大屏幕上,记者看到,自然灾害监测预警指挥系统实时监控着全县境内的水情雨情。这一系统在“8·7”暴洪泥石流灾害的“实战”之中,及时获取全县124处自动雨量站获得的雨情信息、数据,彻底改变了之前依靠打电话一层一层询问雨情的状况。
礼县防汛办主任王克俭告诉记者,从8月6日20时开始,防汛办工作人员便根据系统监测到的雨量信息,每半小时就给县领导及有关单位、各乡镇进行反馈通报,并且对雨量大、隐患多的龙林镇万家村等地进行重点监控,根据监测情况,通过短信平台、电话通知、微博、微信等多种手段,及时向各乡镇、各部门、各企业负责人及广大干部群众发送和通告灾害性天气预警信息。
“8月5日,接到6日到7日大到暴雨的预警,我们立即逐家逐户进行排查,特别对郭山社的42户100多人进行了撤离避让,无人伤亡。”龙林镇万家村党支部书记杜立勋说。
在武都区防汛办的大屏幕上,自然灾害监测预警指挥系统实时监控着全区的水情雨情,及时获取149处自动雨量站获得的数据。“我们时刻关注各乡镇雨量,并及时向有可能出现灾情的乡镇、村社,通过发短信、打电话的方式进行了预警。”武都区防汛办主任李佳君告诉记者:“此前,我们在各村社均已配置了铜锣和手摇警报器,设立了自动预警站和自动预警广播站,灾害发生后及时预警,为群众及时转移、减轻损失赢得了宝贵时间。”
应急演练防患未然
“这次暴雨雨势急,降雨又主要集中在晚上。虽然河堤、道路等基础设施受损严重,由于前不久才举行过演练,防范措施到位,组织群众转移也很及时,成功避免了人员伤亡。”雷坝镇镇长赵亚军告诉记者,按照礼县县委、县政府安排,雷坝镇于7月24日在西汉水沿岸的鱼池村,组织全镇干部职工及镇国土所、派出所、交警队、卫生院、变电所等部门及村干部参加了山洪灾害突发事件应急综合演练。
在雷坝镇采访时,记者看到许多农户家中都有县里发放的《山洪灾害防御知识宣传手册》《礼县防汛应急手册》。“通过抢险演练和知识普及,我的防灾避灾意识提高了不少。”在降雨量创历史纪录的万家村,村民杜建云说。
安化镇马家沟村在灾害中受灾严重,仅仅几个小时,山洪就将马家沟村3米多宽的沟道撕裂到了20多米宽,25户群众的房屋被冲毁。“我们按照镇里的要求,在很早以前就选定了2个紧急避难点,要求群众遇到重大灾难就向这2个紧急避难点撤离。”马家沟村党支部书记马二斤指着村对面的一处高地告诉记者,“加上平时也经常普及防汛防火知识,保证了群众在灾害中能够安全撤离。”
记者了解到,今年,武都区40个乡镇(社区)共组织开展防汛应急演练82场次,参加及观摩人员达1.5万多人次,通过实战化的防汛应急演练,有效检验了防汛应急预案的可操作性,切实提升了防汛应急队伍实战能力和应急处置水平。
齐心协力抗击“洪魔”
除了及时的防汛预警和扎实的防汛演练外,礼县和武都区还把防汛工作与其他重点工作相结合,水利、国土、交通等部门齐抓共管,形成了预防暴雨灾害的强大合力。
早在汛期来临之前,礼县和武都区各乡镇、各单位全面开展防汛安全隐患排查治理,集中力量不留死角、不留盲区地对防洪排涝工程、地质灾害易发区、各类基础设施等重点部位环节进行深入细致排查。
在城乡规划建设中,礼县和武都区要求所有道路、住房、广场等基础设施建设按照规划先行的原则,统一规划,严格施工,坚决杜绝乱搭、乱建、乱占等行为发生。
与此同时,在特大暴洪泥石流灾害中,礼县和武都区主要领导保持昼夜联络畅通,各乡镇、各部门、各单位值班人员和值班领导快速上岗到位,身处一线的干部及时掌握和处置汛情,果断组织抗洪抢险。
为进一步减少暴洪泥石流带来的损失,此次暴洪泥石流灾害发生后,礼县和武都区的干部群众携手开展抗洪抢险、生产自救。县区防汛、公路、交警等部门迅速反应,全面加强水毁公路安全警示、应急抢修和交通疏导工作;县区民政局及时组织工作人员统计灾情,对受灾严重的乡镇疏散转移出的群众进行了妥善安置;县区水务部门对受灾严重村社架设临时自来水管网,确保群众饮水安全;县区卫生部门赴各村开展灾后卫生防疫工作,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防止灾后疫病发生。(记者周者军 通讯员杨丽君 张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