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两个共同”主题 整体推进示范区建设---“两个共同”为七里河建设宜居现代中心区添后劲

03.03.2016  11:48

  自2011年7月,我市七里河区被确定为全省“两个共同”示范区以来,在省、市“两个共同”示范建设领导小组和省、市委统战部的有力指导下,在省“1414”对口支援单位的大力支持下,七里河区不断完善机制、创新理念、整合资源,紧密结合区情特点,打造了一批带动能力强、示范效果明显的大项目、好项目,为进一步探索新形势下的民族宗教工作,加快七里河区跨越式发展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政策历史机遇。5年来,七里河区“两个共同”示范建设工作,在省、市、区领导的关怀下,特别是市委统战部的指导下,克服区域民族宗教工作的特殊性、复杂性及地理环境等因素影响,学习先进,开拓创新,持续完善示范建设的长效机制,精心做好示范项目筛选工作,加快少数民族聚居区建设,加强对口帮扶支援工作,加大民族宗教管理工作,全力抓好全区“两个共同”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努力推动全区“两个共同”建设迈上新的台阶。

  已实施总投资34.8亿元的建设示范项目65个

  七里河区总人口57.1万,居住着汉、回、蒙、藏、东乡、维吾尔等45个民族,其中少数民族常住人口约3.4万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约6万人。有依法审批的宗教场所95处,占全市宗教场所总数的22.5%;有信教群众10万余人,占全区总人口的17.5%。基于全区宗教活动场所集中、流动人口较多、信教群众成分构成复杂、民族宗教工作任务较重的实际,2011年7月,省委、省政府出台11号文件确定该区为全省10个“两个共同”示范县(市、区)建设之一。兰州市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出台了支持七里河区“两个共同”建设的8号文件,根据省、市两个《意见》精神,七里河区研究制定了《“两个共同”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并确定民族宗教工作相对较重的西园街道、西湖街道和阿干镇(“两街一镇”)为建设示范点。

  截至目前,共实施了总投资34.8亿元的“两个共同”示范项目65个,其中安排2011—2015年度省、市示范建设专项资金7900万元(省级3100万元、市级4800万元)。储备了总投资近300亿元的重点招商引资项目50余个。围绕改善西园、西湖少数民族聚居区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凝炼了总投资达198亿元,涉及华林坪、五星坪、兰工坪、晏家坪、彭家坪等“五坪”改造重大项目,加快改造多民族聚居区域居民生产生活条件。深入开展“民企陇上行”等多种形式的招商引资活动,积极鼓励区内有实力的民族企业家招大商、引项目,为推动七里河经济社会率先转型跨越发展增添了持续后劲。

  项目建设成为加快推进示范区建设有效载体

  在示范区建设过程中,七里河积极探索“抓好一批民族特色示范项目,落实一批省、市部门对口支援项目,包装一批招商引资项目”的“三个一”推动方式,按照“促进民族和谐、促进宗教关系和谐、解决民族宗教突出问题、提升民族宗教工作能力、加强‘两个共同’示范区建设宣传工作”的原则,围绕“少数民族民生改善和保障、民族宗教教育培训和管理”这一主线,全面推进了“两个共同”示范区建设。创建了一所民族医院、一批标准化宗教场所、一所穆斯林养老院、两处民族特色旅游胜地、11个社区民族团结教育示范基地。出台了《关于认真贯彻落实<全省关于进一步加强伊斯兰教工作的若干意见>的意见》《七里河区关于加强民族宗教和少数民族群众服务管理工作的实施方案》《七里河区各级领导干部与宗教界代表人士联系制度》《七里河区宗教活动场所管理考核办法》等4个宗教活动场所管理新机制。提升改造了8所民族团结教育示范学校、一条民族特色兰州老街、“三维数字社区综合信息管理平台”民族宗教信息管理系统及民族宗教工作宣传“四个一工程”等。把省、市支持七里河转型跨越发展的《意见》精神和全区“十二五”规划的目标要求紧密结合起来,坚持虚实结合,筛选示范项目,紧紧围绕“基础设施建设、生态与民族旅游建设、社会事业与就业、文化教育事业、民生改善、三支队伍建设、“两个共同”宣传”等七个方面,整体推进了示范区跨越发展。

  政策支持形成推进“两个共同”的强大动力

  建设“两个共同”示范区,带来的政策机遇千载难逢。省委11号文件,对示范区建设期间的重大项目安排、财政资金支持、金融机构扶持、人才培训扶持等各个方面都提出了明确要求。兰州市委、市政府为贯彻落实省委11号文件精神,推动七里河区“两个共同”示范区建设工作全面开展、有序推进和取得实效。按照总体要求,从加强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加快社会事业发展,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落实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加大项目资金和人才扶持力度,强化领导明确职责和完善机制等七个方面,提出了支持七里河区“两个共同”示范区建设的30条意见,涉及市直部门36个。特别是在资金支持方面,《意见》第23条明确提出:“七里河区在示范区建设期间享受园区建设税收返还政策,市上设立示范区建设专项资金,建设期内每年安排1000万元,主要用于重大项目补贴及“两个共同”示范区建设工作需要和相关活动的开展,并根据财力状况逐年增加”。据估算,仅“享受园区建设税收返还”一项就可以每年为七里河区增加财政收入两亿元。省、市两个《意见》为我区转型跨越发展注入了强大的政策动力。

  对口支援成为全面推进示范区建设有效平台

  建设过程中,该区根据省《“1414”对口支援计划实施方案》和市委8号文件要求,坚持把省市支持、对口支援同自身优势结合起来,改革创新、勇于开拓。省委组织部、省林业厅、中石油兰州石化公司、兰州商学院4家对口支援单位分别与西湖街道、西园街道、阿干镇(区林业局)、区教育局4家单位进行积极对接,先后召开协调会和座谈会,并进行了现场调研,研究确定具体援建项目和对口支援有关工作,明确了支援项目、内容和形式。经过共同努力,在全区各乡镇、街道及区直各部门中开展“政策落实年”活动,积极加强与市直部门的沟通和联系,争取得到市直部门的全力支持。市委统战部、市民宗委、市民政局等先后制定出台了相关扶持措施,全面推动了该“两个共同”示范区建设,极大地提升了示范区建设的整体水平。在阿干镇林区道路建设项目实施过程中,市委常委、统战部部长段英茹高度重视,就项目实施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多次与省林业厅厅长进行汇报沟通,并陪同省林业厅有关处室负责人深入云顶山景区实地勘察林区道路。省林业厅对阿干镇景区道路(防火通道)项目给予了大力支持。经过市委领导与省林业厅多次协调,2014年3月,阿干林区采伐许可证等相关手续得到最终批复,并减免了各种林地占用费、林木补偿费、土地恢复费共计159万元。该项目的实施将为林区防火提供了更加便捷的通道,同时贯通阿干镇三条沟,方便了8个行政村、6个社区,2.9万人的生产生活,更为打造阿干镇假日休闲旅游产业创造了条件。

  双联”帮扶工程推进示范区建设向纵深发展

  “两个共同”示范区建设是一项新任务、新工作,唯有创新,才有活力。为了推动“两个共同”示范区建设扎实深入开展,结合全省“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和区委“千名干部下基层联系帮扶、转作风助民解困”行动实际,七里河区在示范区建设中实施“25111”帮扶工程,在“两个共同”示范区建设中列专项资金200万元开展帮扶行动,帮助全区各民族500户困难群众解决生产生活问题,帮助100户贫困户大学生解决上学难的问题,帮助100户困难家庭解决就医难的问题,帮助1个贫困村解决饮水、用电、行路等实际问题。“25111”帮扶工程,使“两个共同”示范区建设成果真正惠及少数民族群众和困难群众,让他们真正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全面带动了“两个共同”示范区建设向纵深发展。

  “政寺互通”活动平台促进了民族团结进步

  为进一步建立党委、政府与宗教活动场所、宗教界代表人士及信教群众互相了解、互相理解、互相信任、互相支持的良性互动关系,七里河区开展了以宣传、培训、观摩、座谈为重点的“政寺互通”活动。并及时总结经验出台了《七里河区“政寺互通”活动方案》。活动由统战、民宗部门牵头,结合工作实际和群众需求,年初制定计划,每月一主题,即:1月政策法规培训会;2月政情通报会;3月宗教活动慰问;4月“出彩工程”少数民族技能培训班;5月《兰州七里河宗教概述》发行暨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政策宣讲会;6月消防安全知识培训暨应急演练现场会;7月重大项目观摩会;8月伊斯兰教教职人员“卧尔兹”演讲会;9月“开斋节”慰问活动;10月政策法规培训会;11月各类观摩活动;12月宗教活动场所负责人培训班。通过系列活动,进一步密切党委、政府与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的联系,加大对宗教界人士的宣传培养力度,增强他们的国家意识、法律意识、公民意识,引导他们正确认识和处理国法与教规之间的关系,鼓励他们弘扬宗教思想教义中与社会主义道德和法治相契合的内容,支持宗教教职人员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讲经讲道,积极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

  五年来“两个共同”示范区建设成效显著

  五年来,七里河区把“两个共同”示范建设置于转型跨越的大局,创新理念,创新设计,创新载体,创新举措,确保了示范建设扎实有效。

  ——加速发展民族风情旅游产业。通过挖掘、整理阿干镇与石佛沟内的民族旅游资源,实施了石佛沟“民族风情园”游客服务中心、修建了民族歌舞表演广场、阿干镇古镇风貌一条街、S101线至云顶山景区道路建设、休闲农家乐建设等项目。拉动了民间投资1608.5万元,在马场、大沟、深沟掌3个旅游景点建成了总建筑面积达4585平方米,年接待游客达8.8万人的农家乐46家,为发展民族风情旅游产业创造了有利条件。

  ——改善民族聚居区的人居环境。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示范建设的目的和动力,优先安排民生改善项目。通过实施民族团结教育示范学校、伊光穆斯林养老院、小街巷和街道社区提升改造、骆驼巷民俗风情示范街、老人日间照料中心及“兰州民族医院”环境提升改造等项目,着力解决了少数民族聚居区上学难、饮水难、行路难、就业难、看病难、养老难等突出问题。

  ——夯实民族宗教化基础管理。充分利用“三维数字社会综合信息管理平台”,推广社会化服务应用,全面记录了七里河区各界统战人士基本情况,反映了宗教人士、场所分布及宗教活动、监管、技防情况。研究制定了全区《宗教活动场所管理考核办法》。以建设“宗教场所书屋”和“道德教堂”为抓手,为努力把宗教活动场所建设成科普宣传园地、文化学习阵地、法制教育园地、道德教化园地、宗教修行宝地和民族团结基地,创建了17个标准化宗教场所,建成了28个宗教活动场所书屋,每个书屋都配备了书柜、桌椅、电视、EVD等设施及科普、文化、法律、宗教等书籍2000余册,同时制作并在书屋悬挂10块法律、法规及管理制度宣传栏,不仅解决了教职人员和信教群众读书难的问题,满足了广大信教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而且把宗教场所纳入了参与社会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每年列专项资金30万元对“五好”宗教场所、“五好”教职人员、“五好”管理人员进行了表彰奖励。对全区“三支队伍”进行了民族宗教政策法规、基本知识等培训。在西湖和西园街道建成11个民族团结教育示范基地,加强了对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服务和管理。对民族聚居区南出口硷沟沿一线实施了综合整治,改善了周边环境,进一步夯实了民族宗教社会化基础管理。

  ——巩固民族团结宗教和顺的局面。以“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活动为主题,紧紧围绕中央、省市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多种形式进行“民族进步宣传月”活动,印发《七里河区“两个共同”示范建设工作手册》和《全省“两个共同”示范建设政策汇编》及《民族宗教政策法律法规宣传册》。由七里河区委统战部牵头编纂的《兰州七里河宗教概述》一书,于2015年5月正式公开发行,填补了该区尚无民族宗教专门书籍的空白。为积极响应省、市促进宗教和谐关系的要求,列支“两个共同”专项资金,对宗教活动场所实施“煤改气”与“煤改电”工程补助。通过各项优惠政策落实到位,巩固了民族团结、宗教和顺、社会稳定的大好政治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