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砺在一线成长在基层
绿意掩映下的帮扶村里,环境优美,充满生机。自“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开展以来,作为一名联扶干部,在这里不仅完成了联扶户的各项具体任务,更增强了打好扶贫攻坚战的信心、决心和恒心。
走进基层,锻炼成长。作为一名年轻干部,从毕业后直接进入到机关,从事社科研究工作,虽然具有一定的文化水平和专业知识,但是也存在着工作经历简单,锻炼渠道比较单一,缺乏对基层实际情况的深入了解的情况,因此到基层去,在实践中成长,是一门必修课,而深入开展“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提供了这样一个平台。
作为一名联扶干部,按照紧扣“重在联、贵在为、深在制”的要领,本着树立扎根基层干事创业的决心与信心,不断熟悉工作流程,了解和掌握帮扶村有关情况,进入工作角色。做到不讲外行话、不当门外汉,锻炼在基层摸爬滚打,直接面对困难,独自处理矛盾和问题的能力。把用力点放在为民,把着眼点放在基层,通过与群众生活在一起、劳动在一起,沟通感情、交流思想、共破难题。把这一过程作为践行党的优良传统的生动实践。
多学多思,调查研究。多学多思,虚心向干部群众学习、向实践学习,坚持在边学边干、学干结合过程中提高实际工作能力。向村两委班子成员学习,学习他们工作务实,勇于开拓的实干精神。班子里的同志有着很强的工作能力,工作经验丰富,向他们学习开展农村工作的方式方法;向基层干部学习,在基层有许多干部多年辛勤工作,他们了解乡村工作特点,掌握了工作方法,向他们学习,是提高工作能力的重要途径;向群众学习,群众中有许多能人,向他们学习农业生产知识,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
提高调查研究本领,学会抓住问题本质。通过调查研究,了解联扶村发展的现状。通过与村内党员干部、群众的交谈,认识到在社会形态方面既有开放发展的一面,又有传统封闭的一面;在现代农业经营模式上既有农业合作协会,又有农户的分散经营;在产业发展方面既有传统农业经济模式,又有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潜质。面对这种发展的不平衡,广大村民对于发展的渴望十分强烈,让我们深深意识到“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的深刻含义。
摆正位置,扎实工作。“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不仅是服务群众的“直通车”,也是培养锻炼干部的“大课堂”、提升能力素质的“助推器”。努力在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了解反映社情民意、疏导群众诉求情绪、强化基层组织建设的过程中,切切实实地磨练意志、砥砺品质,锻炼本领、提高能力。深刻认识到这是一个锻炼与服务相结合、弥补不足与发挥优势相结合的过程。到了联扶村,实实在在地完成好各项工作任务,充分发挥好自己的优势,把机关好的作风、好的做法带到基层去,把自己的聪明才智运用到农村基层工作中去,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切实安下心来,在工作中发挥自己的专长及优势,从实际出发,讲究方法,注重实效。
起初“干什么、怎么干”的困惑萦绕着我,而当真正融入这项事业中以后,才能感觉到需要做的工作还很多。从详细了解并记录了贫困户的家庭成员情况、住房情况、生产和生活条件开始,耐心细致地倾听他们的需求,了解影响制约他们增收致富的具体困难和突出问题,与他们一起探讨脱贫致富的办法。面对村民对惠农政策知识尤其是新出台的政策知晓率不高的情况,我们千方百计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宣讲,通过座谈交流、发放材料、入户讲解、召开会议等形式,切实把“双联行动”、“三农”政策潜移默化地宣介出去。面对基层组织建设的薄弱环节,积极帮助建档立制,完善各种软件,运转好各类台帐,在城乡支部共建活动中互帮互学。
联系群众,增进感情。只有真正深入到父老乡亲中去,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才能拉近干群关系。走进农户,喧一喧生活的苦辣酸甜;站在村口,聊一聊最近生活的变化,只有这样才能感受到他们对党和政府的惠农政策的满意,才能了解他们生活生产中遇到的问题。真正倾听了他们的心声,直观地了解到他们的生活状态,加深帮助他们改变生活面貌的急迫感。
随着联扶工作地深入开展,触动我的场景不断出现。当为村民安排体检,一位有语言障碍的大爷,使劲地冲着我们竖起大拇指时;当将精心挑选与农户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书籍,送到了农家书屋,村民们高兴地接过这些书时;当为农户在网上查找“林下养鸡”技术资料,解决他们心中的疑问,看到他们满意地点头时,作为一名联扶干部心中充满了满足感和成就感,就是在这些点点滴滴,平凡琐碎的工作中,被影响着,触动着,“双联”工作不仅改变着乡村,更是改变着每一个联扶干部的所思所想。
又是一年好时节,花红柳绿枝头闹。看着村子里农村安全饮用水工程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相信“联村联户为民富民”的好政策会像这甘甜的自来水一样更加“精准”地滋润千家万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