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保小微受益仍需辅以综合化措施
中国人民银行 6月9日宣布,自6月16日起,对符合审慎经营要求且“三农”和小微企业贷款达到一定比例的商业银行(不含2014年4月25日已下调过 准备金率 的机构)下调人民币存款 准备金 率0.5个百分点。
“定向降准”作为 央行 近两年推行的一种货币管理手段,已有过多次实践。相比全面降准而言,这种被称之为“微刺激”的手段更具针对性和灵活性,有利于将金融资源更好地投放到实体经济的薄弱环节。最近的一次“定向降准”发生在今年4月25日,央行分别下调了县域农村商业银行和县域农村合作银行 存准率 2个百分点和0.5个百分点。
与之前相比,此次“定向降准”的最大看点在于明确将与小微贷款相关、符合比例要求的金融机构囊括其中。央行特别指出,小微企业贷款达到一定比例是指:“上年新增小微贷款占全部新增贷款比例超过50%,且上年末小微贷款余额占全部贷款余额比例超过30%。”按此标准,此次定向降准可覆盖大约三分之二的城商行。
对此, 国开证券 分析师表示,此次“定向降准”覆盖了大约一多半的城商行,这个力度超出市场预期,目的很明确,就是进一步强化金融服务实体经济。
“此次定向降低存款准备金率是要鼓励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将资金更多地配置到实体经济中需要支持的领域,确保货币政策向实体经济的传导渠道更加顺畅。”央行表示。
业内专家认为,“定向降准”能够发挥结构性调整的引导作用,引导更多的资金向小微企业倾斜,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
“这次"定向降准"政策的出台,与以往整体"放松"或"收紧"的货币政策有所不同,这是结构性的政策调整,目的是针对产业经济中薄弱的环节进行政策引导,让薄弱的环节更有活力,让经济均衡、合理。”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 赵锡军 认为,央行本次“定向降准”的政策对于“三农”、小微企业的帮扶是及时的,政策的实施一方面能够让支持的领域获得更多的资源,使经济能够更加均衡,结构更合理;另一方面有助于让小微企业的融资成本下降。
值得关注的是,此次“定向降准”对于小微企业而言虽具有积极意义,但仅凭“定向降准”一己之力恐怕仍难以从根本上扭转小微企业的融资难题。业内专家表示,小微企业融资难的根源,事实上并不在于银行资金紧张与否,而是银行倾向于将有限的贷款资源投向风险更低、回报更高的项目。即使“定向降准”扩大资金存量,也无法改变银行的贷款偏好,银行出于风险考量,对于盈利能力堪忧的企业还是会持谨慎回避态度。
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银行研究中心主任 曾刚 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很多在本地经营的小型商业银行,贷存比只有40%、50%,事实上并不缺少资金。降准之后,释放的流动资金未必会流向小微企业。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定向降准"指导意义可能要大于实际影响。”
而央行显然已经将这一情况考虑在先。“金融机构应切实按照信贷政策导向要求,将释放的资金投向"三农"和小微企业等国民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促进信贷结构优化。人民银行将对金融机构执行情况加强检查和督导,评估政策效果,保持正向激励作用。”央行表示。
对此,有专家认为,“定向降准”等金融政策方面上的倾斜,客观上的确会为小微企业融资创造更为宽松的条件。然而要产生更好的效果,还需要实体环境的改善能够跟得上。
“小微企业融资难是一个结构性的问题,问题的根源更多还是与企业本身的生存环境有关。除了"定向降准"之外,需要配合一些更为综合化的手段达到支持小微企业的目的,首先要做的就是把实体层面的风险降下来。降低税收、降低小微企业经营成本,给予小微企业更好的生存环境,金融才能更好地进入。”曾刚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