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保全省农村致富之路畅行无阻

30.06.2014  13:57

    新华网甘肃频道消息 近两年来,甘肃省农村公路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农村公路通车里程迅速延伸。据省交通运输厅统计,截至目前,全省农村公路总里程已达11.56万公里。

    而刚刚结束的全省交通扶贫攻坚农村公路建设现场会议,又对甘肃省农村公路建设提出新的目标:从今年开始,5年内建成通村公路5万公里,到2018年全省所有建制村通沥青(水泥)路和通班车。这就意味着全省每年要新增1万公里农村公路。

    三分建,七分养。随着全省农村公路总里程的不断延伸,长达十多万公里的农村公路由谁来养护?如何来养护?养护资金从哪里来?如何实现“有路必养、有路必管”的目标?这些问题越来越突出地摆在各地和各相关部门面前。

    一

    5月下旬,记者来到静宁县双岘乡井沟村采访农村公路养护情况。

    在井沟路口至页沟8公里通村公路上,井沟村村主任王锦正扛着铁锹在路边巡查,遇到路边不平整的地方,就铲来砂土填平。“自打有了这条水泥路,外面来的客商多了,苹果能卖上好价钱,雨雪天出门也方便了。”王锦高兴地说,这是一条幸福路,就得想法把它养护好。他告诉记者,现在农村很多青壮年都外出打工了,剩下老人和妇女。农闲时间,他只要一招呼,村里的妇女都乐意来,大家分段对通村公路进行养护,清理涵洞、边沟,整理路基、护坡等。“对公路进行一些简单的养护,我们还是能做到。”王锦说。

    在王锦看来,通村公路为老百姓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村民理应投工投劳,义务搞好农村公路的日常养护。“但村民养护的技术和能力有限,遇到大的水毁、路面沉降、路基塌陷等自然灾害和严重损毁,仅靠村民自己是养护不了的,必须依靠专业的公路养护队伍来完成。”静宁县交通运输局负责人如是说。对此,静宁县在农村公路养护中,“建、管、养、运”并举,实行“县道县管县养,乡道乡管乡养,村道村管村养”的分级负责制,建立了县、乡、村、组四级管养网络,做到农村公路管养工作的全覆盖。

    记者了解到,和静宁县一样,全省大多县区都根据省上的政策要求,采取农村公路分级负责制,逐步建立县、乡、村、组四级管护体系。市、县两级财政每年列支一定的农村公路养护经费,下拨到乡镇、村组,条件好的乡镇再配套一定的养护资金,加大对农村公路的养护。

    “按照有关政策规定,县上每年拿出3%的财政资金用于公路养护,但今后随着农村公路里程的增加,这点经费远远不够,还得适当增加投入。”秦州区交通运输局负责人这样说。

    二

    6月20日,全省交通扶贫攻坚农村公路建设现场会在武山县召开,其间,与会代表观摩了武山县农村公路建设情况。四通八达的通村公路管护到位,路面干净整洁,行树整齐排列,边沟路基平整,给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

    记者了解到,武山县把部分农村公路养护工作承包给当地村民,给予适当补助,农民的积极性很高。2012年以来,县上共投入道路绿化资金700多万元,绿化美化道路300多公里,全县确定村庄道路清洁员1860名、监督员350名,努力实现农村生态交通、文明交通和绿色交通。

    甘肃省山地多,平地少,自然灾害频繁,农村公路不仅建设难度大,养护难度更大。对此,甘肃省交通运输部门不断创新和改革农村公路管养体制,积极探索农村公路社会化养护模式,建立管养结合的长效机制,努力做到“有路必管,有路必养”。

    在管护体制创新方面,科学合理界定县、乡、村道的管养范围、管养内容、职责分工,构建权责清晰的农村公路管养责任体系,健全乡镇农村公路管理机构,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的养护资金保障渠道,推进农村公路管养工作迈入法制化轨道。

    在加大管理方面,省交通运输厅组织巡回督察组实施跟踪管理和阶段评估,实行工程质量与计划安排、资金拨付、业绩考核“三挂钩”。大力推广专业养护与农民承包养护相结合、养护管理与路政管理相结合、政府投入与群众参与相结合的农村公路养护管理模式。加快发展农村客运,鼓励农村客运公交化改造,开辟和延伸农村客运班线,提高通达深度和班次密度,推进城乡客运一体化进程。

    为进一步加大农村公路管护力度,推进甘肃省公路养护迈上新台阶,全省交通扶贫攻坚农村公路建设现场会议提出明确要求:将农村公路养护经费列入市县两级财政预算,配备必需的管护人员和机械设备,加大路政管理力度,建立管养长效机制,真正做到有人养路、有钱养路。并根据财政收入增长情况,逐步提高养护资金筹集比例,不断加大养护投入。

    建设是基础,管护是保障,运输服务是目的。农村公路只要做到建、养、管、运并举,就能真正解决贫困地区“路难行、车难乘”的问题,使广大农民群众真正享受到农村公路发展带来的成果。(记者 严存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