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出“组合拳”啃下“硬骨头” ——庆阳全面打响脱贫攻坚战

19.04.2016  09:52

  庆阳既是光荣的革命老区,又是国家扶贫开发的重点地区,“老少边穷”占其二。2013年全市建档立卡贫困村537个,占总行政村数的42.6%,贫困户14.94万户、60.62万人,贫困发生率为26.49%。贫困成为庆阳最大的市情和最难啃的“硬骨头”。

  庆阳始终把加快老区脱贫致富作为最大政治、最大责任和最大任务,紧紧围绕省委“1236”扶贫攻坚行动和“1+17”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意见方案,创新实施“五个一”工作模式,全力打好以通村公路为牵引的基础设施建设和以农民“五变”为内容的富民产业培育两大攻坚战,扶贫攻坚取得了显著成效。

  2015年底,正宁、合水、西峰3个县区整体脱贫,248个贫困村减贫摘帽,7.94万户、33.04万贫困人口告别贫困;全市贫困面由2014年的20.9%下降到12%,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6945元。

  今年2月21日,庆阳市委、市政府召开了市县乡村四级干部参加的全市脱贫攻坚誓师大会,层层签订了脱贫攻坚军令状和年度责任书,提出了年内减少贫困人口15.69万人,宁县、庆城、华池3县和166个贫困村整体稳定脱贫的奋斗目标,吹响了新一轮决战贫困的“冲锋号”。

   换穷貌:基础先行

  庆阳地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山沟纵横,梁峁交错,道路交通条件差,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弯弯曲曲的羊肠小道,就像绳索一样把群众与贫穷、落后、闭塞紧紧地捆绑在一起,脱贫致富举步维艰。”庆阳市委书记栾克军2013年开展扶贫攻坚大调研时,形象地概括了老区农村的贫困面貌。

  随后,庆阳市委、市政府积极争取项目,多方筹措资金,全面启动了农村公路建设大会战,两年新修通村公路4797公里,相当于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市修建通村公路的总和。到2015年底,全市91.3%的行政村通上了柏油(水泥)路。今年,庆阳计划新修农村柏油(水泥)路、断头联网路及美丽乡村道路1226.27公里,力争实现8县区所有行政村通柏油(水泥)路全覆盖。

  在通村公路建设中,坚持把“最后一公里”与“最后一步”紧密结合,尽可能把水泥路修到群众家门口,彻底解决群众“出门两脚泥,进门一身土”的问题。道路修到哪里,那里的群众就主动挪树让地,全力配合。去年9月,交通运输部在庆阳召开了全国农村公路现场会,对庆阳农村公路建设的做法和成效给予了高度评价。交通条件的改善,不仅为群众脱贫致富铺平了康庄大道,而且极大地改变了贫困群众的精神面貌,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

  除了通村道路建设,庆阳革命老区的水、房、电等基础设施建设亦是成效斐然。在安全饮水方面,庆阳市按照北部山区集雨场窖、中南塬区“千吨万人”集中供水、川台地区修建小电井三种工程模式,两年新建维修各类小型水利工程2.93万处,新增安全饮水人口27.49万人。今年,庆阳市计划再新建、维修集中供水、分散供水工程3.16万处,解决28.06万农村人口的安全饮水问题,农村安全饮水普及率达到91.96%。

  庆阳市以自然村为单元,以适度集中为原则,开工建设移民安置点210处,搬迁群众1.04万户、4.8万人,改造危房危窑4.76万户,解决了5.8万户的安居问题。2016年,庆阳市计划在83个乡镇、1065个自然村,尊重群众意愿,采取集中、分散安置方式,搬迁群众5438户23579人,改造危窑(房)26364户,使建档立卡贫困群众年内告别危窑(房)。

  庆阳市坚持一手抓电网延伸,一手抓弱电改造。两年治理供电瓶颈村组1078个,改造三相动力电自然组840个,新建农电线路7565公里,动力电村组覆盖率达到98.4%,户户通上了照明电,为广大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提供了强有力的电力保障。

  庆阳市坚持把教育、文化、卫生等公共资源向农村倾斜、向贫困村集中,开工建设农村幼儿园254所,改造薄弱学校1076所,建成乡镇综合文化站36个、乡村舞台376个、标准化村卫生室141个。2016年,全市计划完成三年毛入园率80%以上,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5%,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84.5%,贫困村“乡村舞台”实现全覆盖,建制村标准化卫生室覆盖率达到100%。

   改穷业:“五变”引领

  “五变”是庆阳市委、市政府立足庆阳实际、着眼群众稳定脱贫提出的发展思路:在北部山区大力发展草食畜牧业,让农民“变”牧民;在中南部塬区建设绿色有机苹果基地,让农民“变”果农;在川台地和城郊扩大无公害、绿色、有机蔬菜种植,让农民“变”菜农;在子午岭林缘区发展苗林产业,让农民“变”林农;在城镇和城郊工业园区,培育非农产业,让农民“变”市民。

  庆阳市把转方式、调结构,促进农业提质增效作为主攻方向,坚持走集约化发展、产业化经营、标准化生产的现代农业发展路子,大力推广“中盛”现代养殖和“海升”苹果栽培等新模式,特色产业成为群众脱贫致富的强力支撑。全市培育新栽新型果园20.2万亩,改造郁闭园6万亩,全市苹果留存面积达到161.88万亩,预计2020年可实现人均1亩果的目标。新建规模养殖场(小区)424个、专业合作组织1122个,肉羊饲养量达到563万只,肉牛75.5万头,生猪141万头。瓜菜种植面积稳定在150万亩以上,其中设施瓜菜达到14万亩。采取项目融资、招商承包、合作社集中和农民自主四种培育模式,引进苗林企业51家,发展苗林大户141户,成立合作社73个,产业参与农户22万户,苗林结合培育220.17万亩。

  同时,庆阳市把发展电子商务作为精准扶贫的一个重要抓手,全市建成县级电商服务中心8个、乡级服务站56个、村级示范点509个,开设网店6153个,电商从业人员达到1.8万人,线上交易额15.32亿元,以“互联网+”拓宽了农产品营销渠道,使贫困群众既增产又增收。特色产业收益占到了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一半以上。

  2016年,全市计划新建规模养殖场(小区)300个、农民专业合作社300个、家庭农场150个,全市肉绒羊、肉牛、生猪、家禽饲养量分别达到745万只、78万头、165万头、7500万只;种植瓜菜145万亩,新增设施瓜菜1.1万亩;新栽苹果10万亩,改造郁闭园6.35万亩,全市挂果面积达到63万亩;利用宜林荒山培育发展苗林结合产业面积100万亩,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夯实群众致富支撑。

   破难题:创新驱动

  扶贫贵在精准,精准方能取得实效。为了提高扶贫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庆阳市抽调6000多名县乡干部和驻村工作队员,完成大数据管理平台基础数据录入工作,对所有贫困人口实行动态管理,做到了户有卡、村有册、乡有簿、县有档、市有数据库。坚持因地制宜、因户施策,区别不同贫困对象,把鳏寡孤独、残疾智障人口全部纳入社保“养起来”;把缺资金、少技术的人口通过干部帮联“扶起来”;把在外务工5年以上农户的承包土地有序流转促使其收入“稳起来”,将“大水漫灌”变为“精准滴灌”,确保脱贫攻坚取得实效。

  “谁来扶”“扶什么”这是精准扶贫的关键。庆阳市结合双联行动,实施定点帮扶,所有联村联户干部轮流驻村,常年帮扶,不脱贫不脱钩。庆阳市委还提出对率先实现整乡整县脱贫的党政主要负责人,优先推荐提拔重用;对新招录的公务员安排到贫困乡村工作,让其“沾沾土”;对新提拔的科级干部下派到贫困村挂职锻炼,让其“墩墩苗”;对拟提拔的副县级干部要求驻村工作一年,让其“补补课”,从机制上保障了工作落实。截至目前,全市已成立由双联干部、包村干部、大学生村官、挂职干部组成的双联扶贫驻村工作队1261个,并选派496名市县机关干部到重点贫困村担任第一书记,驻村队员达到14023名、联户干部33312人,制定驻村工作计划2613份,帮助贫困村新修农村公路361条3289公里,新修桥梁101座、灌溉渠道307.8公里,改造农村危房0.71万户,解决安全饮水3.48万人,整修农田10.14万亩;新栽林果11.03万亩,发展养殖大户7.17万户,种植设施瓜菜13万亩,组建养殖专业合作社553个,举办各类技术培训班1193期,培训农民27.6万人次,输转农村富余劳动力32.8万人次;新建、维修村级组织活动场所83个,衔接落实各类帮扶项目9726个。

  资金和技术,是制约群众发展致富产业的最大难题。为解决群众缺资金的问题,庆阳市政府与省农发行建立合作机制,达成600亿元中长期贷款协议;与兰州银行开展农村产业发展资金合作社试点,以1.5亿元财政资金撬动银行信贷资金15亿元,全市注册登记村级产业发展资金合作社1261个,实现了所有行政村全覆盖,发放贷款9762户、1.3亿元。按照政银保合作模式,协调金融机构为建档信用农户提供扶贫贷款65亿元。累计成立扶贫互助社748个,其中贫困村537个,资金总量达到13551.46万元。根据群众意愿和产业需求,先后组织专家多渠道培训农村劳动力91.29万人次,今年计划再培训60万人,持续增强群众脱贫致富的“造血功能”。(记者先朝阳 安志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