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道理 新内涵

14.04.2015  13:40

编者按 新常态是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更高阶段后出现的阶段性特征。当前,新常态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但在对新常态的认识上,也还存在着一些误区。比如,有的把新常态当作“”,什么东西都往里装;有的把新常态片面理解为低速度、缓增长;还有人把新常态当成无所作为的“挡箭牌”,作为懒政、怠政的借口。要适应和引领新常态,首先要科学认识新常态。从今天起,本报推出系列述评,从发展、速度、调控、投资、经营、风险、心态等方面入手,谈谈如何把握好新常态的特征和内涵,敬请关注。

  “小灰窑该不该拆?

  “该拆。

  “取缔任务能不能完成?

  “能完成。

  “老百姓也很难啊!

  “缓上一个月吧,让群众把石灰卖掉再拆。

  这是不久前发生在河北武安,一位市长与一位镇党委书记的对话。真实的一幕并不是特例,东部沿海有过,中部、西部也正在发生。发展的迫切与转型的紧迫交织在一起,这正是中国经济新常态的主要表象之一。

  一方面,发展是硬道理。这是不容置疑的。以往我们说“落后就会挨打”,其道理是一样的。没有发展,没有财富的积累,百姓的收入从哪里来?政府哪来的钱更好地改善民生?没有发展,没有经济实力做后盾,在国际上哪来的话语权?如何能成为规则制定者?

  另一方面,原有的粗放型发展模式已难以为继。我们要发展,但我们也要蓝天碧水,也要资源友好,我们要的是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发展,要的是比较充分就业和提高劳动生产率、投资回报率、资源配置效率为支撑的发展。

  一句话,发展是硬道理,但是,在中国经济新常态下,发展的内涵更加丰富了。内涵何在?体现在4个方面,一是经济发展速度正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二是经济发展方式正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三是经济结构正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存的深度调整;四是经济发展动力正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也就是说,我们曾经很熟悉的两位数的增速,不会再有了;我们曾经很熟悉的靠加大投资拉动GDP,不那么有效了;我们曾经惯用的靠优惠政策招商引资,行不通了;我们曾经惯用的靠卖地增加财政收入,也行不通了。就是一句话,经济发展“不能那么任性了”。

  我国已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发展面临“三期叠加”矛盾,处在爬坡过坎、攻坚克难的关键时期。在这个关键时期,既要发展又不能“任性”发展,怎么办?发展不任性,只能靠创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适应和引领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关键是要依靠科技创新转换发展动力。这就是说,创新不能仅仅是发表论文、申请专利,而是要落实到创造新的增长点上,把创新成果变成实实在在的产业活动,变成有质量有效益的经济发展。

  有质量有效益的经济发展,并不意味着不要一定的速度。在我们强调发展是硬道理的同时,也要避免两种倾向。一种倾向是未富先骄。有人说,中国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进入了中等收入国家,是不是可以“歇歇脚”了?是不是不用那么迫切发展了?还有一种倾向是数量至上。有人以为经济发展就是财富的增减,是简单的重复。经济发展速度高一点,就觉得形势很好,而经济发展速度慢一些,就感到形势很糟。前者忽略了国情而沾沾自喜,后者不懂经济规律而不知所措。我们不能忘记的是,我国人均GDP排在世界80位以后,而农村贫困人口还在7000万左右。在经济新常态下,发展任重道远,时不我待。(经济日报记者 陈学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