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心协力破难题——甘肃省非公经济发展工作综述(下)

23.03.2016  10:57

  中国兰州网3月23日消息 非公经济助力甘肃省“十二五”规划画上圆满的句号,实属不易。

  非公经济发展难,难在哪?政策,待遇,贷款,可以说都有。

  2015年,省政府出台《关于进一步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意见》。这是继2012年、2014年以来,我省第三次专门针对非公经济发展的政策文件。在政策利好的推动下,非公经济从里到外开始了破题之举。

   四两亦能拨千斤

  钱,对于非公企业发展来说是头等大事。为此,省非公办会同省财政厅和甘肃银行在全国首创建立了小微企业互助贷款风险补偿担保基金制度,采取政府提供“风险补偿金”、企业提供“互助担保金”、撬动银行放大贷款的方式,有效缓解了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省财政已先期注资1.6亿元,可放大贷款100亿元以上。全省第一批8.58亿元贷款已惠及到142户小微企业。这一普惠性、无担保、无抵押的融资方式,受到了广大非公经济市场主体的热烈欢迎。

  甘肃证监局抓住新股发行改革机遇,推动非公企业发行上市,扶持众兴菌业和庄园牧场分别在深交所和港交所(甘肃首家)上市。同时,鼓励非公企业多渠道开展融资活动,2015年全省非公企业上市公司实现再融资57.19亿元,其中恒康医疗、中核钛白和华天科技非公开发行分别募集资金26.49亿元、7.7亿元和20亿元,银亿股份公司债券首期发行3亿元。

  为鼓励非公企业提升产业层次和产品质量,省质监局联合发改委等9部门出台了质量激励政策措施,支持和帮助非公企业争创政府质量奖、甘肃名牌和质量信用等级企业。2015年获得省政府质量奖的3户企业均为非公企业,全省共有152户非公企业的173个产品获得甘肃省名牌产品称号,162个非公企业获得甘肃省质量信用等级(A级),增加了非公企业的质量和品牌竞争力。

   完善平台助转型

  与此同时,各市州全面实施“双创”战略,以创业创新推动非公经济发展。

  张掖市成功入围全国首批15个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城市示范行列,去年争取国家项目资金6亿元用于基地建设。

  兰州市采取贷款贴息的方式,实施创业带动就业“万企计划”,已累计投入资金3.5亿元,扶持企业1万家,通过创业带动10.7万人实现就业。同时,着力打造和扶持众创空间,目前已认定创业孵化基地17家,在孵非公企业1030家,带动就业2.3万人。

  酒泉市与甘肃省中小企业公共服务枢纽平台实现了互联互通,共发布3000多条信息,为85家非公企业提供了网上服务。白银市与上海股权托管交易中心合作成立了白银挂牌企业孵化基地,全市中小企业在资本市场挂牌上市32户,当年新增25户,其中上海股权托管交易中心3户。庆阳市坚持“园区化承载、集群化发展、规模化经营”,引导市内外各类非公企业向“一区四园”和特色产业基地聚集发展,催生了一批骨干非公企业。

  嘉峪关抢抓“一带一路”建设的重大机遇,立足方特欢乐世界的全新品牌,鼓励非公经济参与全市旅游景区一体化发展。据统计,自方特欢乐世界开园运行以来,全市旅游业呈现迅猛增长态势,形成了“方特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