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甘肃破解“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扶贫考核难题
汤征诸侯。葛伯不祀,汤始伐之。汤曰:“予有言:人视水见形,视民知治不。”——﹝西汉﹞司马迁《史记·殷本纪第三》
公元前1620年,成汤征讨不祭祀的诸侯葛伯。他对伊尹说:“人视水见形,视民知治不。”人可以从水中看到自己的形象,从百姓精神面貌可以知道国家治理状况。简而言之,就是“以民情为镜”。
人视水见形,视民知治不。——《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第一批总结暨第二批部署会议上的讲话》等文中引用
——上文摘自《习近平用典》敬民篇
平日里提及“考核”二字,很多人的第一反应便是这句话:“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原本各项检查和考核是为了深入了解“大考”对象的真实情况,以便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但是,在一些不正常的情形下,原本应起督促作用的考核工作就走了样。
为了应对上级部门的检查考核,各种应对措施早已通过各种非正常渠道传达下去,逐级受查对象都做好了准备工作。于是乎,不达标的达标了,不合格的合格了……待到检查考核时,所有工作已然全部到位。这种“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局面,并不是大家期待看到的结果,甚至可以说,完全背离了检查和考核的初衷。出现这种局面,一方面是由于被考核对象自身认识不明确,工作流于表面过于敷衍;另一方面就是检查和考核机制自身不够完善,若是没有逐级通知止于表面的考核过程,也不会有“既当裁判又当运动员”的情形出现,考核中的猫腻自然会减少许多。
如何破解这种局面,以以下事例说明:
日前,甘肃对全省75个贫困县2015年度脱贫攻坚任务进行考核,而甘肃首次组建并启动了第三方评估组全程参与此次考核行动。第三方评估组,这是一支由省市县非党政机关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新闻媒体、高校科研院所等熟悉农村和扶贫工作的人员以及国家统计局甘肃调查总队等单位抽调的人员组成的队伍。第三方评估组的工作内容,主要就是开展精准识别的评估,负责群众评分的组织实施,发挥验证和监督作用,将采取抽样调查、实地核查等方式,监督考核过程。评估组成员还可以从贫困村随机抽取贫困户组织开展群众问卷调查,并核实贫困人口的收入和精准扶贫政策落实情况,对考核情况进行评估,确保考核结果客观公正。
脱贫攻坚本身就是一场持久战役,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能集中反映出各项国家惠民政策的落地情况,也能充分考验出各级领导干部的工作能力。对扶贫开发工作的严格考核,一方面能推动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另一方面也有效检验了党员干部为民的“厚度”和党性的“纯度。”因此,充分利用第三方评估足够“接地气”的考核方式,和进一步完善脱贫攻坚任务的考核机制就显得尤为重要。
第三方评估组走入贫困村与群众开展畅通交流,以“民情为镜”反映扶贫开发工作中的问题,是对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的查缺补漏。第三方评估组参与考核,由于其组成人员的广泛性、考察方式的多样性、考察对象的随机性,打破了以往检查考核的“惯性”,为考核工作注入了全新的血液。同时,还能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局面真正扭转为“考核规律摸不准,考核结果才精准”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