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民众破旧规“娶媳妇” 废多名目“高价彩礼”

09.01.2019  10:51

  中新网兰州1月8日电 (张婧)甘肃官方8日发布2019年度《甘肃精神文明发展报告》蓝皮书披露,近年来,甘肃把治理高价彩礼与脱贫攻坚、乡村治理和乡村振兴结合起来,遏制一些地方“高价彩礼”、婚丧喜庆大操大办等不良习俗的蔓延。

  甘肃省社会科学院公共政策研究所副研究员李巧玲认为,在甘肃,彩礼往往是由“干礼”和实物构成,数额在2万至20万元不等,个别地方接近30万元,许多家庭靠正常收入和积蓄已无法承受,往往是“娶一个媳妇就致贫”。

  李巧玲分析该省婚嫁彩礼的总体状况时说,婚嫁彩礼名目日趋繁多,婚嫁彩礼除现金外,上世纪90年代只有“三金”首饰和过年过节的“见面礼”等“规矩”,后来有的地方又增加“24色礼”(烟酒糖茶等24种礼品)“水席礼”(男方支付给女方置办酒席的费用),甚至还有“蔬菜钱”“离娘钱”“上轿钱”和“谢媒钱”等,这些名目的彩礼少则一两千元,多则上万元,有的算下来能达到三五万元。

  甚至还有要求男方买车买楼房,花费更高。李巧玲举例说,天水市麦积区中滩镇张白村一村民为儿子娶媳妇,彩礼一次性送了10万元,第一次见面又给了3万元,“三金”首饰2万元,“四色礼”2万元,过三个节日又给了1万元,另外给女方家亲属发红包等,总花费高达20.5万元。

  对此,甘肃各地近年来因地制宜,发挥民众自治作用,规范婚介行为,破除陈旧落后的婚姻观念,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使高价彩礼问题得到初步控制,呈现总体“限高”、总体“走低”、初步遏制的态势。

  李巧玲梳理该省在治理高价彩礼上取得的成效,甘肃境内庆阳、平凉、定西、临夏等多市州帮助民众树立正确的婚姻观和家庭观,一些农民的思想观念发生转变,少收彩礼、不收彩礼、婚事简办等观念越来越多地被当地农民所接受。

  李巧玲表示,目前,甘肃农村普遍成立红白理事会。尤其是金昌市永昌县、张掖市临泽县、庆阳市镇原县、定西市岷县等地,凡遇上村民有婚丧嫁娶事宜,该理事会就主动上门服务。以平凉市为例,截至2018年8月,该市组建红白理事会964个,占全市行政村和社区总数的63%。

  定西市岷县建成村级红白理事会359个,组织创评文明岷县系列活动,挖掘移风易俗孝老爱亲、婚丧事简办现金典型38例,树立“零彩礼”典型7个。武威将婚嫁彩礼“限高”作为治理工作突破口,明确规定县域内婚嫁彩礼、礼金、酒宴的最高限额。(完)

      甘肃新闻网 【编辑:刘薛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