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初心兴水利 砥砺前行助“三农”--玉门市大兴水利助“三农”发展工作综述

17.02.2017  05:40

本站讯   农业稳则天下安,农业兴促百业兴。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三农”问题历来都是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的重大战略问题。近年来,甘肃省玉门市紧紧抓住国家大兴水利的历史机遇,扎实推进工程建设,不断提高科技应用水平,着力改善用水环境,全力为“三农“发展夯基础、激活力、增后劲。

   

科技节水,助推农业发展

每到农作物收获结束的季节,就是水利技术人员最为繁忙的时间,他们要在农作物种植间歇期把滴灌、管灌主管线全部敷设完成,确保来年春耕的正常灌溉。

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换代升级需要灌溉方式上的转变,更需要用水理念上的转变,而促进这一转变的最有力武器就是实施科技节水。

玉门市根据水资源的承载能力、禀赋条件和各灌区的不同情况,科学合理地确定发展重点、投资规模和节水灌溉模式。在下西号、柳湖等河水灌区,利用地势落差,采取“渠道输水、河水自压滴灌”的节水模式;而在赤金镇、黄闸湾等井河混灌区,则采取对水源井安装智能化量水设施的办法,推行“低压管道输水、温室滴灌用水”的高效节水模式,同时,对日光温室、制种等亩收益在3000元以上的高效田,优先采用微灌技术,这种因地制宜的作法使得高效节水技术受到了群众的普遍欢迎,而优惠的激励政策,则激发了群众主动参与节水应用的热情。

李生俊是最早享受滴灌成果的农户,他说,“今年,我的45亩地全部都用了滴灌,种了枸杞、食葵、茴香等作物,一年下来,除去节省的化肥、农药投入不算,光水费就少交了670多元,农活我一个人就能干完,媳妇还能务工挣钱”, 他是下西号镇西红号村支部书记,高兴之情溢于言表。高效节水的实施,不仅降低了生产成本,而且还有效地解放了劳动生产力。

几年来,玉门市依托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高效节水灌溉示范、敦煌水资源合理利用与生态保护项目高效节水等项目,累计投资3.26亿元,发展节水灌溉面积35.4万亩,占全市灌溉面积95.48万亩的37.1%,其中:滴灌13.12万亩,管灌8.85万亩,渠灌13.42万亩,灌溉方式由传统的大水漫灌向管灌、滴灌、小管出流方向发展;实施范围也由单一的温室滴灌向优质果品、蔬菜、花卉等高效农业应用延伸,形成了以渠灌为基础、滴灌为引领、管灌为补充的多层次、多方位的农业灌溉格局。建成集滴灌、管灌、温室微灌等多种灌溉模式为一体的自动化控制系统示范区1处,万亩蔬菜专业大乡5个、千亩连片钢架大棚示范村8个、百亩连片温室示范区21个,赤金“沁馨”冬韭王韭菜畅销新疆、青海、内蒙等地,“花海蜜”瓜品牌包装的优质食用瓜已远销到北京、上海、海南等地。据测算,全市农业增加值的40%均来自于高效节水的带动,科技节水成为推动农业发展最有效、最直接的现实生产力。

   

强化投入,改善农村条件

走进玉门市赤金镇,沿着石油河逆流而上,沿途河道两岸的标准化堤防绵延数公里,俨然成了当地的一道风景线,这道风景线不仅是保护家园和农田的屏障,更被群众视为“生命线”,确实让老百姓吃上了“定心丸”。赤金镇铁人村一组农户李建忠告诉笔者,“以前石油河只要发洪水,就怕冲毁自己的地,自从对河道护坡进行加固以后,再也不用担心了”, 铁人村一组地处石油河沿岸,30多户农户多年来一直饱受洪灾威胁。

西城河是唯一一条穿越玉门镇河西村的河流,多年来,垃圾遍地造成水质恶化,臭气熏天,群众无不掩鼻摇头。

而如今,一座3.9万平方米人工湖以全新的面貌出现在了人们面前,休闲广场、散步小道、休息凉亭等公园景观一应俱全,重新取名为“玉兴湖”, 这座湖成了河西村新农村建设中的一大亮点,有力提升了河西村的知名度,每到夏季,慕名前来休闲、娱乐、观光的群众络绎不绝。

玉门市是一个典型的资源型城市,进入90年代后期,石油资源的逐年枯竭,市财政收入急剧下滑,基础建投入设施不足成为制约水利发展的一大短板。近几年,随着风电、光电等新能源产业的快速发展,资源型城市的成功转型,财政收入不断增加,使得建设资金得到了保障。玉门市抢抓中央加大水利投入的政策机遇,全力配套地方资金,累计投入8.77亿元,先后实施中小河流河道治理、灌区续建配套、新市区防洪、青山水库除险加固、昌马库区上游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山洪灾害防治县级非工程措施监测预警等项目,新建水库1座,兴修、改建中小河流堤防74.67公里、治理河道82.07公里,完成末级渠道建设472.53km,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92公顷……

玉门市秉持“建设一项工程,树立一个形象,打响一个品牌”这一理念,坚持内在质量和外在形象的双保障,在水利基础条件得到夯实、防洪减灾能力不断提高、供水得到保证的同时,农村面貌也在水利发展中逐步得到改善。现如今,无论是新建的水库、堤防,还是改建的渠首、渠道,甚至是农村饮水安全管理房都成为每个乡镇的亮点工程,水利已成为美丽乡村建设中的主力军。

   

政策普惠        保障农民权益

农闲时节的玉门农村,农民群众除了进行危旧房改造,看到最多的事情就是他们在忙着安装太阳能热水器,这在以前都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自来水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生活。

以前我们一年才洗一两次澡,现在安装了‘太阳能’,想啥时候洗就啥时候洗,实在太方便了”,黄闸湾乡黄闸湾村党支部书记徐学武说。作为老乡镇的群众来说,他们现在不仅仅满足于有“”喝,而且还要有“好水”喝、“好水用”。

对于玉门市独山子东乡族乡源泉村四组马福祥老人来说,更是乐不可支,因为作为一名东乡族移民,也能和其他乡镇群众一样用上清洁、卫生的自来水了,老人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现在政府对移民政策是越来越好了,不但给我们落实了各项惠农政策,还给我们架了自来水,解决了我们最头疼的吃水问题”。自来水像甘露一样流进了移民群众的心田,这股幸福之水,让移民群众更加充满了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信心。

而在2016年玉门市第十八届人民代表大会上,市长何正军再次向全市人民郑重承诺:“实施移民群众安全饮水提质工程,完成柳湖乡、小金湾乡10个村1.68万人的安全饮水提质改造”。不断改善农民饮用水条件、提高饮用水水质标准一直都是市委、市政府的头等大事。多年来,玉门市始终坚持把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作为农民的基本权益来保障,连续十年列入政府“十件惠民实事”之中,从实施人畜饮水解困项目到实施安全饮水工程,饮水工程的普惠式实施,让全市12个乡镇59个行政村25960户97847人的农民群众全都吃上 “常流水”、“清洁水”。如今,饮水提质改造工程被提上了议程,就意味着农民群众饮水由保障性供给向优质化供给的深刻转变。用水方便了,不用再为吃水发愁;水不苦了,不咸了,农民群众的基本需求得到了保障,心情舒畅了,人心也就稳定了。

不忘初心兴水利,砥砺前行助“三农”,这是水利行业义不容辞的职责和使命,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今后的发展中,水利必将为“三农”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昂首挺进!(  供稿:玉门市水务局  张建国、吴同庆、侯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