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给研究生月补六千?有钱也不可任性
原标题:给研究生月补六千?有钱也不可任性
为吸引留住高端人才,如今各个城市都极尽能事。据新华社报道,近日无锡出台的一个措施力度空前:该市政府对进入民营企业的研究生每月补6000元工资。
无锡身处南京和苏州之间,无论是产业聚集力还是城市吸引力,都要略逊一筹,在引进高层次人才上采取一点非常规的措施也能理解。事实上对于人才,无锡一直是很慷慨的,比如,来参加人才交流会的研究生可以根据路程的远近补贴几百元不等的差旅费。
不止无锡,很多城市都有类似的政策。补贴手段也很多样,对企业有税收减免、土地优惠、政策倾斜;对个人有社保补贴、培训补贴、租房补贴甚至还有购房补贴。从政策的初衷说,都是为了吸引人才企业进入,做大经济的蛋糕,用短期的财政补贴换取经济发展的长久活力,最终受益的是全体市民。
适当的补贴有助于吸引人才,帮助企业分担一部分负担。但终非长久之计,要让人才留住,不是一朝一夕之功,你的补贴又能持续多久?你还能补一辈子吗?补贴期限一过又该怎么办?如何让人才面对补贴前后巨大的福利落差?因为补贴对民生的挤出效应也不得不考虑,财政毕竟是公共资源,除了考虑效率问题,也不得不考虑公平的问题,回应社会正当性的质疑。
更有甚者,补贴也成了城市比拼的工具,你优惠我更优惠,你补得高我更高,陷入补贴的恶性竞争中。不求感动了多少人才,只求能盖过别的城市,先声夺人,这就完全走向政策立意的反面了,成了政绩比拼的工具。
客观地说,一项政策的出台总是有利有弊的,不可能兼顾到所有人的利益,那么问计于民和经过严格的立法程序就非常重要了。在推动经济发展上,果断一点自然好,但对法律的敬畏更重要。相比于对发展经济的强烈诉求,大家更愿意看到一个负责任的政府形象。政府有责任用详实的数据和令人信服的结果去消除公众“你请客我买单”和公共资源流失的疑虑。
其实人才的价值最好由市场来决定,有高分低能的研究生,也有抢都抢不到的高级技工。很多时候,一个娴熟的技工其作用甚至要超过一名研究生,用学历来划人才本来就不是一个科学的办法。好的人才,自然会有企业愿意掏这个钱,而不适合社会需求的,哪怕学历再高只怕都无人问津。政府的介入很容易扭曲这种市场的定价机制,也很容易导致一些企业形成依赖,不把精力放在改善员工的待遇上,而是频频向政府要钱要政策。
政府的角色是当好一个环境的建设者,把精力放在简政放权,放在给企业卸下各种负担上。各种说不清道不明的行政事业性收费清理得怎么样了?民营企业借贷难的问题解决得好不好?政府办事的效率怎么样?程序有没有简化下来?这里面的文章远比直补的方式更有内容,也更有空间,对企业和人才的推动作用更大。在这样的过程中树立起一个高效廉洁、公开透明的政府形象,这才能构成对人才和企业的长久吸引力。(高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