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示个人研究新成果分享独特认识和体会

13.07.2015  03:12

    兰州晚报讯(记者曾梧桐实习生贾瑛史同琰贾珍珍)7月11日上午,由杨重琦先生主讲的楼兰残纸书法公益讲座在兰州市图书馆举行,书法界和媒体朋友纷纷到场,品味并分享了杨重琦先生有关书法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其在书法方面的别样认识与深切体会。面对杨先生抑扬顿挫的精彩演讲,现场反响强烈掌声不断!

    杨重琦眼中的楼兰残纸

    据介绍,楼兰残纸是一百多年前发现于新疆罗布泊楼兰的文书,从1900年到1985年间先后经历5次发掘,共收集到250多片残纸、4000多个汉字,内容涉及当时中国西域和中原交流的政治、经济、社会、军事、文化等诸多方面,是迄今为止中国保存最早的、书写在纸上的文字。

    杨重琦认为,“楼兰残纸书法在理论与实践方面都处在大家并不了解的状态,但是它的发现其实在书法理论、观念及临摹体系等方面产生颠覆性的影响”。魏晋时的楼兰残纸,是中国最早写在纸上的书法,这一时期也正是中国书体的变异时期,在中国书法发展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

    杨重琦先生历时十年通过对现存资料的研究和实践,对自己的新发现进行了学理性的分析,揭示出导致书体发生变化的重要内在因素,探究书法传承的核心基因。

    在当日举行的楼兰残纸书法研究讲座现场,杨重琦先生提出,今天的书法人总爱说力追魏晋,可是对王羲之之前的中国书法面貌少有了解。楼兰残纸较之王羲之等人的书法早40多年,二王是在魏晋残纸的基础上创新出来的新字体。而草书的变化是随着时代审美而变化的,这些变化均出自于最初的书体,从这个意义上来讲,魏晋残纸为我们提供了极为丰富的书法资源。魏晋时期的楼兰残纸率性自由,活泼飘逸。“楼兰残纸书法就像丝带一样,灵动飘逸,就像朋友一块喝了小酒以后写出的字一样飘散、洒脱、自由。

    临摹从模仿结果转向模仿过程

    杨重琦认为,随着时代的变迁,“书法界正由追求精神享受转变为一个利益的集团,现在的书法临摹都崇尚‘形象’,仅仅只是对于前人的书法的成果进行模仿,难以形成自己独有的风格和特点。”当今社会,写书法的人越来越多,但他们只是一味地临摹其他书法大家的书法作品,这样对于自己的书法没有太大的好处。

    讲座过程中,杨重琦生动形象地将以上发现给出了这样的比喻:“现在的小学生,练字都是以颜真卿、王羲之的书法字帖为练字标准,这就好比是给小学生一本钱学森的高深物理理论一样,他们根本就没法理解,没法看出书法当中所蕴含的更深层次的意义以及书法大家所要表达的意境。”所以说,临摹书法要模仿过程而并非结果。

    另外,杨重琦先生对于书法的线条方面也有独特的认识,他提出了“书法线条的时空论”一说。“书法要有韵味,要体现在它的虚拟线条方面,而并非实际线条。楼兰残纸上的书法真正体现了这一学说,它当中的虚拟线条也体现得很明显。楼兰残纸的书法韵味十足,它的线条更让这种韵味源远流长。并且我认为书法起源于岩画,然后发展为陶文、隶书等。我认为,只有写在纸上的才叫书法,其他像碑文、陶文、木板文等,不是石匠用凿子雕刻,就是美工师所绘,或者是木匠用刀所刻,根本不是书法大家的原作,差距甚远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