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张谦元研究员、梁海燕助理研究员署名文章在《光明日报》刊发

22.05.2017  18:12

2017年5月22日,我院张谦元研究员、梁海燕助理研究员撰写的理论文章《改革攻坚期应重视培育积极健康社会心态》,在《光明日报》(理论版)刊发。这是我院2017年首篇以“甘肃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署名发表的“四报一刊”文章,也是我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的一项重要成果。(侯万锋撰稿/董积生审核) 

 

改革攻坚期应重视培育积极健康社会心态

张谦元梁海燕

(《光明日报》,2017年05月22日  11版)

社会心态问题是党和政府历来高度重视的一个重大社会问题。当前我国各项改革正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面对不断凸显的各类社会矛盾和人民群众多种利益诉求,巩固和发展主流思想舆论,培育积极健康向上的社会心态,对于充分调动社会各界的积极性,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巩固和发展主流思想舆论,发挥主流意识形态的引导和教化作用是培育积极健康社会心态的关键。舆论历来是影响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正确的舆论引导是我们党思想政治工作的一大传统和优势,在改革攻坚期更需要继续发挥好这一优势。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巩固和发展主流思想舆论的关键是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心聚力。发挥好主流意识形态的引导和教化作用,抓好理想信念教育,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无疑是社会各界支持和参与改革,让改革平稳高效开展的思想条件。这也要求思想宣传战线筑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阵地,宣传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重视现实社会中优秀典型的宣传报道,创新宣传方式,深化主题实践,宣传教育引导要突出针对性、基层性和实效性。对于贫富差距的社会现象,尤其对贪污腐败和行政不作为等问题,群众反映出许多不满情绪,这就需要通过舆论教育民众明确法律法规和政策的价值导向,坚持依法处事,用理性的态度看待和处理各种社会问题,养成平和宽容理性的社会心态。

着力改善民生,解民忧化民怨是培育积极健康社会心态的民生基础。培育积极健康的社会心态,必须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问题导向,急群众之所急,要把解决社会心态问题和解决民众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民生问题紧密结合起来。当前民众的社会心态反映出较为浓厚的民生情结,从近年来对甘肃舆情问题的调查来看,民生问题是民众主要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2016年甘肃舆情调查显示,排在前10位的食品安全、医疗、养老和社会保障、住房、就业、物价、教育等问题都是关乎民生的重要问题。应该说,多年来党和政府十分重视民生问题,民生事业已有重大改善和变化,群众的认可度也在逐年提高。但是由于改革举措尚未完全落地,群众的需求不断提高,民生问题仍成为影响社会各阶层社会心态的重要因素。各级政府还需大力重视解决就业、医疗、教育、收入分配、社会保障等民生问题,健全基层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补短板、接地气、顺民心,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促进社会公平,注重社会制度建设是培育积极健康社会心态的体制性保障。社会公平是培育积极健康社会心态的基础,培育理性平和的社会心态,既需要重视“无形”的社会情绪疏导,更需要注重现实社会体制机制的完善。要大力推进法治政府建设,尤其要健全和规范基层行政执法、行政司法活动,大力推进政府信息公开和办事公开,简化办事程序,使“马上办即刻办”成为常态。要创新社会治理方式,不断完善利益分配机制,建立健全包括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要创新化解社会矛盾和疏导社会不良情绪的制度机制,引导群众理性合法地表达利益诉求。要加大基层正风反腐的力度,坚决惩治损害群众利益的各种违纪违法行为。要因地制宜,重视基层居民社会自治,建立各层次的互动交流平台,解民忧、化民怨,修复消极心态,培育积极健康的社会心态。

深化改革,狠抓改革举措落地是培育积极健康社会心态的民心所向。社会心态与深化改革密切相关,现实社会的许多问题是改革过程中发生的问题,改革中产生的问题只有通过深化改革才能解决。当前,人们的社会情绪和社会心态总体表现是健康向上、以正向为主,民众对改革的支持度和获得感在逐年提升。但是,也应清醒地认识到,现实社会还有一些不利于改革的负面情绪,如社会上还有一些人存在着剥夺情绪、冷漠情绪、自卑情绪,有的甚至还存在着对抗情绪,这些都必须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负面社会心态的产生,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而改革不到位、改革措施落实不够也是一个重要原因。所以,必须通过深化改革且保证改革举措落实到位,不断解决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突出问题,提升民众的满意度和获得感。当前,社会风气、干部作风、党风、政风持续好转,我们要抓住这样的有利时机,整体发力,为改革攻坚期创造更加有利的社会心态和民意基础。

(作者系甘肃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