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头翻身记

21.04.2016  08:26

    原标题:石头翻身记

    新华社兰州4月20日电(记者谭飞、肖正强、张钦)自从冯国学“”过来,鹞子崖的石头翻过两次身,一次是2008年的“5·12”地震,一次是2013年的“8·7”暴洪灾害。

    冯国学脸色青灰,身体干瘦,在河坝里的新院子招待客人坐下喝茶,他的妻子杨树菊连忙搬出一套掉了漆的小板凳。

    甘肃文县碧口镇响浪村的山崖又高又险,被称为鹞子崖。“5·12”地震时,村民的房子大多震塌了,“比房子还大的石头就在房后”冯国学当时想过搬家,但没钱没地,能搬到哪去?

    为了排除险情,村里爆破了22块巨石,但依然阻挡不了石头往山下滚。“屋漏偏逢连阴雨”,2013年的暴洪灾害接踵而至。以后每到汛期,干部和村民们晚上“不敢睡实”。

    冯国学的家本在河坝,但家里人多地少,他20岁时从另一个乡入赘到杨家,与妻子分到了3亩山地。剩下的4亩留给了杨树菊的弟弟。

    他早年在矿上操作钻机,被粉尘伤了肺,不能干体力活,家庭的重担落在了妻子身上。石头缝里的土地,都被她“”上了萝卜。

    碧口曾是甘肃四川两省的水旱码头,后来水运不兴,但仍维持着昔日的繁华。上世纪80年代,杨树菊就开始下山卖菜。收获季节,她每天早上4点多起床,背着四五十公斤的萝卜,打着手电筒,“晃晃荡荡”下山,赶镇上的早市。杨树菊说,山上的生活非常“恼火”,明明站在山上就能望见的碧口,却要“晃荡3个多小时”,到山下正赶着天亮开。

    家里还养了头母猪,她偶尔会背猪崽下山卖。遇上村里有人卖活猪,“需要8个年轻人轮换往下抬,到镇上得请人吃饭。猪还没卖,先花出去100多元。

    “一听说是山上的,女方根本不会来。”弟弟40出头了还没成家,杨树菊有些愧疚,她怕儿子也因此找不到对象。

    长年劳作,她患上了关节炎,再也不能背着背篓下山卖菜了。

    2014年,为了彻底解决村民的后顾之忧,镇上有了将鹞子崖村整体搬下山的动议,按照当时的政策,村民每人会得到8000元的搬迁补贴。

    2015年初由政府统一规划、村民自建的新村终于建成了。冯国学一家下了山,带上了方便携带的小板凳,大部分家当留在了山上。虽在本村,但海拔降低了800多米。

    因为地质灾害隐患,甘肃陇南有3.4万人离开了祖祖辈辈生活的高半山,远离时刻威胁生命的大石头,搬到了河坝里。

    鹞子崖上还有土地,有十几位不愿离开的老人。除了春播、秋收和祭祖,冯国学一家很少上山了。

    冯国学站在二层楼顶,望着不远处的大山,心里却想着眼前的事。“你看,钢筋和基础我都留好了”,他希望大儿子打工回来能加盖一层,最好也能像小儿子一样带个对象回来。(完)

( 编辑:王小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