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视频】天水:产业多点开花 群众脱贫有路
原标题:(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天水:产业多点开花 群众脱贫有路
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推进脱贫攻坚进程中,天水市着力在产业扶贫上寻找发力点,更新观念,创新方法,找准产业发展“脉门”,特色产业泉涌的背后,群众脱贫致富的门路也更加多元化。
天水市秦州区杨家寺镇中川村地处海拔1600米的大山里,过去老百姓以种植小麦、玉米等传统农作物为主。产量、收入上不去长期制约着当地发展。秦州区杨家寺镇从农田入手,大胆尝试智能温室蔬菜种植。如今,在中川村,村民一台手机就能轻松管理多座大棚,标准化、智能化、数字化的农业生产已经在昔日的贫困村变为实现。
像杨家寺镇一样由种植传统农作物走向高起点、高标准蔬菜基地的还有秦州区的其他多个乡镇。天水市秦州区通过通盘考虑,实施了“西菜南移”战略,流转土地、整合资源、调整种植结构并运用物联网智慧农业的力量加速了农业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步伐。
秦州区为群众打开了一条现代化农业发展致富路。同样在天水甘谷县六峰镇的扶贫车间里,工人们手里每天也有赶不完的订单,学会技术有了收入,每天还给自己定了小目标。
甘谷县六峰镇扶贫车间的负责人张维林是率先在全省创建“扶贫车间”的带头人,投资一千多万元,建立了20多个劳动密集型的服装加工车间,为3000多位贫困户致富提供了保障。发展中,张维林不断的调整思路,现在产品由过去单一的服装转向“爱心口罩”“温暖包”“爱心包”。不仅如此,扶贫车间在自身拓宽销售渠道的同时,还打算与互联网接轨,让甘肃扶贫车间的产品走向更广阔的市场。
在武山县,当地走出了一条“农电互补”“鱼电互补”的发展路子。武山光伏发电扶贫项目2018年12月并网发电,并入国网并获相关补贴后每度电0.75元。目前已累计发电3100万度,产生效益2325万元。对应建档立卡村156个,帮扶户数3615户。对于受益的贫困群众,来自光伏发电的红利不是白给,而是通过参加公益岗位劳动,为村庄服务才能获取这部分报酬。
除了项目本身,武山光伏电板下面的土地也充满生机,种牡丹、建鱼池,将生态观光电站引入光伏扶贫项目,今年,游客来到武山县榆盘镇就会有全新的体验。
甘肃台报道。
甘肃广电总台全媒体记者:杨德灵 宁永学 杨蓉 苏磊
天水台 柴琪
更多新闻资讯请点击: 甘肃新闻·聚焦全省最新资讯
编辑:窦维娟
责编:黄昕鹏
主编:李亚军
声明:本文版权归甘肃广电总台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如有疑问请与我们联系,联系电话:0931-8688154!欢迎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