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 服务 创新

30.05.2014  20:07

  ——中国社科情报学会学术年会及启示

2013年10月22-23日,以“知识、服务、创新”为主题的中国社会科学情报学会学术年会在北京召开,中围社会科学院秘书长、党组成员高翔出席并致辞,此次学术年会为2014年繁荣和发展社科文献信息工作提供了理论支持和信息保障。

    突出理论特色

加强图书馆队伍建设,推动文献信息工作的现代化始终是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重要内容。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情报工作者团体,在团结全国图书情报工作者参与国家现代化建设,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促进图书馆学情报学理论和实践研究方面发挥了十分重的作用,中国社会科学院将继续支持做好情报学会的工作。我院信息化研究所所长、研究员王晓芳、副研究员张晋平、副研究员魏学宏、助理研究员汉宇、助理研究员王荟、图书馆网络中心主任侯锡猛等一行6人参加了会议,并向大会提交了5篇论文,其中,获得一等奖1篇、二等奖1篇、三等奖3篇。

中国社会科学情报学会理事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黄长著在致辞中说,20世纪末的最后十多年和21世纪初的十多年,我们见证了数字化带给人类的巨大变革,更见证了它们对图书馆学情报学学科及事业的巨大影响,带来了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我们所无法预料的急剧变化。从知识的载体、文献信息数量的爆炸性增长到储存、管理方式,以及服务模式的革命性变化。会议期间,有7位专家做了会议主题报告,就21世纪以来信息通讯技术和网络技术飞速发展、信息学理论创新、图书情报工作及“大数据”等进行了深入探讨。其中关于大数据问题讨论最为热烈,广东社科院信息中心主任罗繁明认为,在大数据环境下,社科研究获得全景式大样本情报数据成为可能,需要利用计算机和数据挖掘、自然语言处理、模式识别、机器学习等人工智能技术集成工具的创新来实现情报的高效汇集、海选、加工和显示;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黄长著认为,大数据的概念出现时间并不长,它还是一个成长和发展中的研究领域,其面貌、边界等都还不是十分清楚。人类对大数据的探索只能说是刚刚开始,对它的许多方面的认识都有待深化。学者们就大数据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关系,与图书馆学情报学学科,特别是与信息管理的内在关系进行了讨论。

王晓芳研究员就信息化研究所近年来开展的工作与其他单位进行了广泛交流,近年来信息所获得3项国家课题和5项省级课题得到同仁的赞许和中国社会科学情报学会的肯定,在地方院的知名度进一步提高。同时,也学习到了其他单位好的经验和做法,对下一步工作的开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通过此次的年度学术会议,我们感触最深的是理论研究者的与时俱进思维和态度,如果说在以前历次的信息革命中,学者们主要扮演着学习者、跟随者、阐释者角色的话,而在此次的大数据发展中,他们已经站在了理论的最前沿。

  勇于实践创新                    

在副院长刘进军(挂职中国社科院科研局副局长)的安排下,我院参会人员考察了中国社科院“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数据库”的运行状况。该数据库于2012年3月经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批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设立特别委托项目“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数据库建设”,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调查与数据信息中心承担,2013年8月正式上线运行。

该数据库通过打破传统知识传播局限,多维度把握知识和信息,打造了一个真正属于中国人的、国家级的哲学社会科学多功能综合性海量的、权威的数据库,对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实现中国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此次的学术理论探讨和参考学习,给我们带来四点启示:

一是数字化民生工程是时代发展的需求。公益性的社会科学数字平台定位,为广大群众和理论工作者的信息获取、理论研究、网上学习、宣传教育等提供了一个广阔平台,产生着巨大的社会效益。事实上,该数据库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人员的需求,如,提供信息检索、在线阅读、电子书查阅、论文全文下载、整本期刊下载等公益性服务,用户只要经过简单的注册即可免费使用上述资源。

二是数据库将进一步助推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改进、研究水平的提高和研究成果的丰富。近年来,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利用信息技术来专门收集、分类、整理、统计、分析、挖掘的数据已经成为促进社会科学研究最为显著的指标,也很有可能会推动产生一个新的社会科学发展业态。

三是甘肃社会科学信息数据是有待挖掘的重要资源。目前,甘肃正处于经济和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深入挖掘大数据中蕴含的价值,将有力推动甘肃经济与社会的转型。甘肃文化资源数据库、甘肃农村扶贫开发数据库、甘肃社科信息资源数据库等的建设已经提上我省及我院数字化建设日程,有望为甘肃的发展提供一个新的平台。

四是设计和创建一个甘肃社科数据共享体系架构十分必要。虽然甘肃大数据的开发、利用还没有大的进展,但根据多年的信息化建设经验,凡事不能等到问题重重才开始反思,未雨绸缪,提早考虑顶层设计是十分必要的。可以预见,在一个数据共享体系架构下,将有利于社科界和社会的紧密合作;能够实现不同机构间数据的共享和流动;可以高效、精准地处理海量的模糊数据;构建完整的社科大数据生态产业链,实现社科数据的采集、存储、组织、查询、管理和应用的良性循环等等。(供稿:张晋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