督查政策落实:“猛药”如何救“急症”?

07.07.2014  10:53

  6月底至7月初,国务院派出8个督查组分赴部分省份、国务院部门和单位,对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政策措施落实情况开展全面督查。国务院近期实施的全面督查,将有效评估中央政策措施在具体实施中遇到的问题或障碍,从而为破除“最后一公里”问题提供决策参考。(新华网7月6日)

  一段时间以来,“中梗阻”、“最后一公里”现象比较常见,尤其是很多惠民政策一直“走在路上”、“挂在嘴上”,就是无法“安全着陆”。事实上,这样的现象在很多领域都不同程度地存在,民间甚至有“政令不出中南海”的说法。

  “最后一公里”问题,仔细说起来还比较复杂,既有执行不到位、打折扣的问题,又有变形走样、选择执行的问题。比如说,尽管中央一再要求坚决遏制房价过快上涨,但是地方落实的时候就爱玩“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以至于一些好的政策迟迟落实不到位。还有,一些政策因为触及地方或部门利益,在执行的时候就容易搞选择性宣传、选择性执行。老百姓对此形象地概括为“中央政策大晴天,下到地区起点云,传到县里变成雨,落到镇里淹死人。”

  究其原因,“最后一公里”问题大概有两个大的方面的因素。一是涉及到一定的利益关系。比如,中央三令五申禁止建设楼堂馆所,但各地豪华办公楼还是屡禁不止。其实,这个政策的导向是非常鲜明的,要求也是比较具体的,但为什么还会有顶风违纪的行为发生?笔者以为,主要还是利益观念作祟,贪图享受嘛。二是可能存在政策理解上的偏差,导致执行的时候跑冒滴漏。这个情况也是比较常见的。

  古人云,要重典治乱。要彻底解决政策落实的“最后一公里”问题,确实很有必要全面启动督查工作。但是,一定要注意方式方法。

  一般而言,会采取听取受督查省份、国务院部门和单位主要领导的自查报告,并召开座谈会,听取不同部门、基层政府和企业的意见等方式进行督查。但从过往经验上看,这种方式也存在一定的缺陷,主要是一些地方和部门自查自纠的问题不深、不够。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一定要深入市、县、乡镇、机关、企业、高校、社区、公共服务机构和施工工地现场进行实地督查,广泛听取基层干部群众的意见和建议。要坚持督查工作走群众路线,在民声民意中发现问题不足,在街头巷尾收集意见建议。只有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重要作用,才能获取源源不断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