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部长奉命督查回京 走访逾700家企业发现四问题

02.06.2016  11:34

  中国兰州网6月2日消息 民间投资增速不断下滑,加大了经济下行压力。民营企业到底是受政策制约投不了、没法投,还是因环境影响不敢投、不愿投?国务院派出9个专项督查组,在未提前通知地方的情况下,近日到江西、黑龙江、广东、湖南等18个省市区进行了10天的督查。

  这可不是一般的工作检查。督查小组都是由什么人组成的?9位带队组长包括国家发改委、科技部、工信部、环保部、住建部、水利部等九大部委副部长,级别最高的为正部长级。组员则由不同部门的同志交叉组成,以厅局级领导为主。

  据财经57号独家获悉,截至目前,督查组已走访、座谈企业超过700家。为了更真实地了解情况,有的督查组在实地督查中采取随机挑选企业的方式,或则临时更换企业名单,座谈全程不允许地方领导干部参加。

  重点来了,督查组到底了解到那些问题,民营企业主要倒了哪些“苦水”?一路跟随督查的财经57号提前“剧透”,主要发现四大类问题。

   问题一:屡遭“白眼”频“碰壁”,公平待遇未落地

  “现在民间投资面临的最大困惑就是缺乏公平待遇。”重庆一家环保企业负责人向督查组坦言,虽说市场需求不足也是重要因素,但并非所有行业不挣钱,比如不少医药、文化、环保企业效益都不错,在国家政策引导下也想扩大投资,但屡遭“碰壁”,影响了投资动力。

  《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在投资核准、融资服务、财税政策、土地使用等方面,对非公有制企业和其他所有企业一视同仁,实施同等待遇。然而督查组发现,一些地方和金融机构并未做到“一碗水端平”,在规模上“重大轻小”,在身份上“重公轻私”,在地域上“先内后外”。

  四川远舰建设集团董事长杨远见颇有感触地说:“现在很多PPP项目很少有民企参与的份儿,有的地方直接告知‘优先考虑国企’。一方面是因为国企能从银行贷到更低成本的资金,另一方面一些地方政府也想避免引发道德风险质疑。我们申请过很多PPP项目,都被以各种理由拒绝了。”

  在河北,一家民营焦化企业负责人反映了同样的疑惑:“国务院明文要求,鼓励和引导民营企业参与国有企业的改制重组,合理降低国有控股企业中的国有资本比例。但地方在化解“僵尸企业”时,却只愿意卖给国企。”

  英利国际置业副总经理杨晓榆在督查组座谈时直言,民营企业贡献了80%以上新增就业,但最近两三年民企不仅排在国企后面,连外企地位都比不上。不能因为“出身”不一样,参与市场竞争的难度和结果就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