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站着讲与学生趴着睡是谁的悲哀?

18.09.2014  16:12

   作者:木须虫

  16日下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2014年首都高校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报告会上,92岁高龄的国家科技最高奖获得主吴良镛院士用35分钟讲完了以《志存高远 身体力行》为题的报告。半个小时之多,他坚持站着做完了报告。但放眼台下,就在吴老做报告的过程中,大批后排的学生一片片“”下,趴在桌上睡去。(9月17日 中青在线)

  这是一则令人寒心的新闻,且不说吴良镛院士学界泰斗的身份,单凭92岁的高龄,单纯他站着作35分钟报告,都是值得景仰与尊重的。按理说,以他的名誉和地位,他完全可以选择坐着做报告,但依然选择站着,这是为什么?显然,这不仅是一种大家的风范,更是骨子里对学术、对事业、对他人的一种尊重,哪怕这个“他人”还是重孙辈的年轻学子。联想到报告会的主题,他这一举动本身就是对科学道德和严谨学风最好的诠释,其价值远超过报告所讲的东西。

  然而,与院士的严谨、谦恭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报告过程中,后排学生一片片倒下。或许,在这些学生眼时,吴老的报告不够精彩;亦或许,吴老的有些观点不为学生所认同。但是,这些都不应当是主要的,尊重他人本身应当是做人一个最起码的品质要求,更何况对一个大家、一位老者的尊重,本身还蕴含着对信仰对追求的一种肯定与激励,是朝目标而行的参照坐标。正所谓无德无以为学,不懂得尊重与敬畏,注定难有成就。当然,有很多人都把这一现象归咎于无知,这点诚然不假。问题是,这些学生都已经成年,不少的还是研究生,难不成还要在报告会前,象提醒小学生一样要认真听讲、不打瞌睡?

  显而易见,这不仅仅是学生个体的问题,更多还有教育的问题。教育教育,教书育人,现实是教育只剩下了教书,至于育人倒成了可有可无的东西。类似的现象,比比皆是,俯手可拾。昨天人民网有这么一则新闻,华中师范大学武汉传媒学院食堂内,一名6岁小女孩收拾大学生用完的餐具,旁边几张桌子摆满了吃剩的碗盘。照片被晒到网上后,让不少大学生感到“心酸”和“惭愧”。大学生为什么“惭愧”?大抵有一种道德的羞愧。然而,这并不是正解。大学生把就餐后的盘碗拿到餐具集中处,不过是举手之劳,但体现的恰恰是对服务人员劳动的尊重。每每这些细节缺失的背后,反映都是品德素养的匮乏。

  同一天人民网有另一则新闻,郑州多所学校禁止学生打伞,据说是防止小学生被伞所伤害。且不说这样的举措是否有效,单纯方法来说,这都是通过禁止行为代替学生解决问题,而不是教会学生如何解决问题。枚举这个例子,似乎与学生品德教育不相关,其实就教育的原理来说是一样的,表明如何引导孩子做人处事方面,教育要的是结果而不是过程,而育人的缺陷恰恰就在这里。

  大师在台上站着讲,学生在后排趴着睡,不止是学生的无知,也是教育的悲哀,喟叹之余理应深省。(木须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