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眼科公益手术受益者的悲喜青春

03.08.2015  11:48

    “眼睛好了,但命运沉重依旧”——一名眼科公益手术受益者的悲喜青春

    新华网北京8月1日新媒体专电(苑苏文 黄梓生)尽管和大明星李宗盛“叔叔”握过手,也在志愿者的簇拥下到过大城市上海和兰州,但在17岁的东乡族女孩马麦言心里,自己普通的人生好像并没有什么改变。

    右眼球上一条一厘米的疤痕见证了这些光与暗。

     斜视为童年罩上“阴翳

    地如其名,川城镇川城村位于甘肃中部的干旱山区,马麦言家的砖房就藏在“川城”的褶皱里。

    8岁到镇上上小学时,马麦言每天总共需要绕着山走2个小时。

    然而,一说起那段夹杂汗水与黄土的上学路,马麦言却说自己“十分想念”,她甚至怀念在公路上汽车呼啸经过时,自己小小的身躯与危险擦身而过的感觉。

    刚上完一年级,因为被同学取笑叫为“斜眼”,小姑娘就迎来了第一次辍学。

    右眼与生俱来的内斜视给女孩的童年蒙上一片阴翳,就像四季不变的北风和黄土总是给新修的红屋顶罩上一层灰黄。

    “老师不鼓励你继续上,同学也歧视你。”在自家新房里,马麦言抹了抹脸上的泪水,拿出一张矫正斜视手术之前的照片,照片里的小女孩脸上有和同乡女孩一样的雀斑和皴红,只是右眼瞳仁一半藏在上眼皮里,像是在翻白眼。

    她紧接着说自己“非常喜欢上学,语文能考全班第一,数学也学得好,能考班里三四名吧。

    但英语成绩始终无法提升,说起原因,女孩的喉咙哽住了,沉默半天,只模糊说出一句“不喜欢”。

    “英语老师的语气”曾深深伤了她的心。“小时候,就算眼睛是斜视的,我就想,不管别人怎么说我,我也要好好学,但是老师也嘲笑我,我成绩不好的时候,她就说‘你还斜视呢,你上什么学呢,赶紧回家吧’。

    这段话就像在马麦言有点发木的喉咙里积攒了很久,连珠炮似的从嘴里蹦出来,她的泪水再也无法控制。

    “没想到老师是这样子的,所以我就想停下来,上完一年级就不上了。”她说。

    对农村学生来说,国家在义务教育阶段免除学杂费和书本费,每学期学生家庭只需负担几十元文具、零花钱。但马麦言一提出辍学,她的家人并没有反对。

    对于山上的少数民族家庭来说,用知识改变命运并不是第一选择。马麦言的父母都是农民,农闲时就去四川、青海等地的工地上打工,而她的大哥早早辍学,在镇上亲戚开的餐馆当一名“跑堂”。

    同村的女孩也很少有人能成为知识女性,在以东乡族、回族为主的居住群落里,女孩通常十四五岁时就嫁人,换一笔价值5到10万元的彩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