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职称不是“评”出来的

03.09.2015  03:45

    要评职称,今后在广东未必得费尽心思发论文了。据报道,广东省人社厅和科技厅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改革科技人员职称评价的若干意见》,9月1日起实施。根据《意见》,只要研究开发高新技术并成功实现转化,即使没有论文也能申报正高职称。此举在全国属于首创。

    真是个好消息,可惜只有广东人能享受上。

    职称对一个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某种程度上它是对人的工作能力和技术职阶的反映,更重要者,它跟工作收入紧密挂钩。在相同领域,高级职称者与低职称、无职称者之间的收入差距还是蛮大的。高职称不仅仅体现在工资收入方面的优势,更可以给职位升迁加分。但是,稍有常识的人士都知悉,晋升职称必需的英语考试、计算机考试、论文考核,早就蜕变、异化为职称晋升的绊脚石: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多年前尚存一定价值,而今无甚实质意义;职称类外语考试,主要是指英语考试,即便以最高等级A级来讲,考试者通过了测试,也不意味着即可理解原版专业书籍,况且,对于大批职场人士而言,荒芜英语多年光景,倘若再学英语考职称,确实是件费力不讨好的痛苦事情,通常亦无助于个人的职业前景。由此可见,职称类外语和计算机考试确实没有多大实用价值,往往无力相应提升专业人士的业务能力。至于论文考核,曾有院士指出,我国科研人员发表的论文,有90%没有多大价值,只能用在评职称上,而有超过90%的科研成果,在通过项目验收后就束之高阁。

    想想也是,一个医生,论文数量和临床医治成效到底哪个更重要?一个教师,教学水平和署名研究文章多少究竟哪个更关键?答案貌似清晰,现实却是模糊乃至相反的。今年全国两会上,一些代表委员指出,职称标准唯证书、唯论文、唯英语的“一刀切”,不仅违背了提高专业技术人员技能水平的初衷,还成为社会组织和一些人员变相牟利的工具,在考证、评审的过程中催生出“灰色利益链”,影响了行业正常、有序、公平的发展。

    人才从来就不是流水线上的产品,人才衡量的标准也不可能一成不变。我们更需要搞明白的是,真正的职称并不是“”出来的,而是“”出来的;职称也不是受谁“恩惠”,或因谁“授予”的,而是一个水到渠成的过程。

    李白有一首《嘲鲁儒》诗,鲁儒们“皓首穷经”的“模样”跃然纸上:“鲁叟谈五经,白发死章句。问以经济策,茫如坠烟雾。”在有人为考试用书卖得火爆而欢笑的同时,不知又有多少人在无奈之中“神思只劳书卷上”,多少人于考场内外“来往风尘共白头”,更不知多少亿资金又成为“滚滚长江东逝水”!

    职称改革喊了多少年,何时能落到实处!小马飞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