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计划生育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

24.07.2017  10:41

今年以来我省计划生育工作在以下六个方面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一)全面两孩政策稳妥有序实施,政策效应逐步显现。 今年以来,我省继续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全面两孩政策改革完善计划生育服务管理的决定》(以下简称中央《决定》)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实施全面两孩政策改革完善计划生育服务管理的实施方案》精神,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改革完善服务管理,健全生育登记服务制度,全面推行网上生育登记,强化宣传倡导,全省计划生育工作总体上继续稳定健康发展,全面两孩政策稳妥有序实施。据全员人口信息系统统计,2017年前5个月,全省总人口2856.87万人,其中常住人口2635.14万人、比上年同期净增20.3万人;常住人口出生9.97万人、比上年同期增加1.51万人;常住人口出生率3.78‰、自增率2.51‰,分别比上年同期提高0.55和0.5个千分点。从常住人口出生孩次结构看, 2017年前5个月,一孩出生4.55万人、占总出生的45.64%,二孩出生4.97万人、占总出生的49.85%;与上年同期相比,一孩出生比例下降11.57个百分点,二孩出生比例上升10.02个百分点,表明全面两孩政策的效应正在逐步显现。

(二)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制进一步完善,“一票否决”制度在部分地方得到落实。 在全省卫生计生工作会上,省政府与各市、州政府和13个省直部门签订了2017年度人口和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书。省统筹解决人口问题领导小组办公室依据考核结果,对全省前5名的市(州)、前10名的县(市、区)予以通报表扬,并分别补助事业费10万元和5万元;对获得一、二等奖的13个省直相关部门予以通报表扬;对考核后5名的成县、文县、西和县、东乡县、康乐县予以通报批评,列为重点管理县,限期一年改变后进面貌。截止目前,14个市州政府与各县市区政府签订了2017年度人口和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书,13个市州(陇南尚未兑现)兑现了2016年度责任奖惩。白银市委、市政府发文兑现了奖惩,对全市排名后三位的乡镇实行了“一票否决”。平凉市对5个县区排名最后的5个乡镇实行了“一票否决”。庆阳市对乡镇实行了“一票否决”。其余11个市州均没有落实“一票否决”。中办、国办和省委、省政府“两办”在去年印发了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制的《意见》和《实施意见》后,有13个市(州)和76个县市区制定了实施意见或办法,武威市尚未出台。

(三)出生人口统计监测不断强化,出生人口性别比趋于正常。 全员人口信息系统作为全省人口基础信息数据平台,历经10多年建设已日臻完善,共录入全省2856.87万总人口和2635.14万常住人口,并每月更新一次,为及时掌握人口生育、节育等情况提供了有力支撑。为适应全面两孩政策和计划生育服务管理改革,建立健全了基于住院分娩数据的全省出生人口实名登记系统,由各级各类医院产科每月上报一次,能够及时监控住院分娩情况,通过与全员人口信息系统的比对核查、相互印证,较好地克服了人口出生数据层层上报、数据漏报等问题。为加强出生人口监测和评估全面两孩政策实施效果,根据国家卫生计生委部署要求,今年启动了生育状况抽样调查工作,目前已完成一、二阶段抽样框编制和500多名调查员和督导员的培训工作,7月中下旬将完成三阶段抽样框编制和7000人的入户调查任务。 我省是“六普”以后国家确定的出生人口性别比重点治理省份之一,经过多年的综合施治,全省出生人口性别比由2010年的117.56下降至2016年的112.21,2013-2016年连续四年完成了国家要求的每年在“六普”基础上每年下降10%的控制目标,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势头得到有效遏制。依据各地出生人口性别比数据,确定了6个重点治理市州、42个重点治理县市区,要求每个重点治理县市区每年至少查处一例案件,并列入了计划生育目标考核指标。从全员人口信息系统数据分析,2017年前5个月,总出生性别比107.04、一孩出生性别比104.76、二孩出生性别比108.06,分别比2016年同期下降0.6、0.02、2.21,表明出生人口性别比趋于正常。

(四)基层计划生育机构队伍建设持续推进,作用得到较好发挥。 经过近30多年的努力,我省已经建立了一支以县为龙头、乡(镇、街道)为主体、村(社区)和村民小组、育龄妇女自管小组为补充的基层计划生育工作网络,据2014年统计,这支队伍共有16.4万多人。针对卫生计生部门机构改革合并、全面两孩政策实施以及以精准扶贫为重点农村工作对计划生育机构队伍稳定带来的挑战、影响或冲击,促进卫生计生工作融合发展,今年我们制定了《甘肃省乡级计划生育服务管理工作规范》,对乡级计划生育工作机构和人员、工作职责、管理制度、考核奖惩等作出了明确规定,统一了乡级计划生育工作机构名称,规范了乡(镇、街道)卫生和计划生育办公室、卫生院、计划生育服务所在卫生和计划生育工作职责,依据常住人口比例对计划生育专职工作人员配备作出了规定,确保有人管事、照章理事。 在充分发挥基层计划生育队伍网络健全、执行力强、熟悉群众工作的优势和作用方面,近年来我们也做了一些探索和实践。一是依托计划生育队伍推进健康促进模式改革工作。成立了以包村(社区)乡计生干部为组长、村(社区)主任和村医、村专干、社队(楼院)长等为健康管理员的健康管理小组,深入开展健康知识宣传和健康干预指导。乡(镇)卫生计生办负责健康体检和干预的评估、督查工作。截至今年4月30日,全省14个市(州)、86个县(市、区)和95.95%的乡(镇、街道)开展了健康促进模式改革, 413万群众(占目标人群的67%)接受了免费健康体检和健康指导,筛查出慢病患者193万人,开展慢病患者随访干预327万人次。二是依托计划生育队伍开展精准扶贫和健康扶贫工程。2015年开展了因病致贫返贫人口调查,2016年开展了建档立卡农村贫困人口调查,摸清了患病人群、主要病种、医疗支出等第一手资料,为全省精准扶贫和健康扶贫工程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撑。

(五)结合精准扶贫加大扶助关怀力度,计划生育特殊困难家庭得到更多实惠。 一是在实施国家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制度和我省特困救助制度中,累计为63708人次的特别扶助对象落实了省级扶助资金5590.81万元;二是积极探索医养结合养老照护新模式新机制。利用县、乡计划生育服务站所的阵地、人员,在有条件的地方探索建立计生服务+健康教育+医养结合及日间照料等养老服务模式,打造了368个集养老照护、健康服务、生活扶助、心理慰藉、文体娱乐为一体的多功能“陇家福·幸福寓所”,有效解决了计划生育家庭面临的养老医疗等现实困难和问题。三是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计划生育特殊家庭医疗扶助工作开设就医绿色通道的通知》(甘卫发〔2016〕317号),为计生特殊家庭提供方便就医的“五优先”(优先挂号、优先就医、优先缴费、优先检查、优先住院)服务,截止2017年6月底,全省共确定定点扶助医疗机构212个,其中市(州)36个、县(市区)176个,所有基层医疗机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计生特殊家庭开通了就医绿色通道。四是制定《关于建立和完善计划生育特殊家庭联系人制度的通知》(甘卫发〔2016〕302号),为计生特殊家庭成员确立“4+1”联系人(1名乡镇街道办计生协会秘书长、1名村社区干部、1名村社区卫生计生专干、1名村社区签约医生和1名热心公益事业的志愿者),建立一对一长期帮扶制度,实现对计生特殊家庭到户到人精准扶助。五是2017年在实施健康扶贫工程项目中,省卫生计生委列支162万元,帮助解决7个市州、9个县、20个贫困村和岷县、漳县灾后重建异地安置的2个移民村的计划生育特殊家庭因病返贫、因病致贫等困难。同时将计划生育特殊家庭成员纳入2017年全省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两类重点人群之一,努力实现签约服务全覆盖。

(六)以信息化为抓手,为流动人口提供均等化卫生计生服务。 一是全面开展流动人口卫生计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工作。将流动人口作为基本公共卫生计生服务的重点人群,提供与户籍人口同标准同要求的12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计生服务,优先落实好流动人口儿童预防接种、传染病和地方病防控、孕产妇和儿童保健、健康档案设立和互转、计划生育政策和技术服务、健康教育和健康素养提升等公共服务。目前全省流入人口86万,建立流动人口健康档案46万,建档率达到52%,年内实现建档率60%的目标。二是全力推进流动人口健康教育及促进行动。在全省推动形成有利于流动人口健康素养提升的政策环境,精准开展针对新生代流动人口、流动妇女、流动学龄儿童的健康教育;全省各地建立流动人口健康教育阵地,开展健康知识宣传教育,加强职业防护,打造健康环境,开展创建流动人口示范企业、示范学校和示范家庭活动,2017年全省打造20个流动人口卫生计生健康示范点,在流动人口集中地免费开展健康知识宣传、医疗卫生咨询和医疗保健服务。三是逐步实现流动人口异地就医费用即时结算。在国家卫生计生委的组织下,我省与辽宁省、吉林省、海南省、四川省、贵州省、陕西省、黑龙江哈尔滨市等6省1市签订了跨省异地就医联网结报服务框架协议,明确了跨省异地就医结报政策措施,正式启动了新农合跨省异地就医结报工作,我省外出到以上省份就医的参合患者和以上省份在我省就医的参合患者均可享受就医费用即时结算服务。四是为流动人口提供便捷的计划生育证件办理服务。以甘肃省流动人口婚育信息数据库为基础,在全国范围内流动人口婚育信息即时查验,实现异地婚育证明网上办理。流动人口一孩二孩生育保健服务证可在现居住地办理,网上核实婚育信息,通过实行承诺制、首接责任制、一站式,为流动人口提供便捷的计划生育证件服务。五是开展流动人口动态监测工作。按照国家卫生计生委总体要求,组织开展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每年对全省4000个流动人口家庭进行入户监测调查,涉及流动人口流动时间、原因、教育程度、收入、劳动强度、社会保障、卫生计生服务等指标,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研究,2009年至今每年编撰《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分析报告》及专题报告,重点分析流动人口生存状况、整体需求和公共卫生计生服务落实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