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31份省级政府工作报告 探探中国教育发展的脉络
从1月7日河北打响地方两会“第一枪”,到2月13日海南省人大会议闭幕,全国有31个省(区、市)对外晒出了本地201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对普通老百姓而言,教育或许是这些看似枯燥的报告中最容易挑动神经的关键词。
中国青年报记者盘点了31份政府工作报告,梳理了其中涉及教育的部分,通过分析31个省级政府在教育领域各自的发展侧重,试图探清中国教育发展的脉络。
经济落后省份对教育着墨较多,东部偏重改革,中西部偏重发展
31份政府工作报告在教育方面的着墨不尽相同。
其中,甘肃、河南、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山西、湖南等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中西部省份,提及教育的内容分别有860多字、820多字、730多字、710多字、580多字和500多字。相应的,北京市、上海市、江苏省等经济发展相对发达的省份,专门提及教育的内容仅有360多字、320多字和340多字。
中西部经济发展落后地区对教育着墨多,东部发达地区着墨少,这和2014年省级政府工作报告所反映出的情况类似。
去年,一份针对31个省级政府工作报告教育内容的分析显示,人均可支配收入3万元似乎是一个分水岭,从教育内容所占全文字数比例看,在3万元以下的绝大多数省份,其政府工作报告比较重视教育;而3万元以上的省份,政府工作报告对于教育的重视程度似乎明显降低。
该分析还提出一个疑问,既然人均可支配收入对于政府工作报告涉及教育内容字数多寡具有实在的影响,且是负相关,那么这是否意味着对于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地区的教育工作需要分类指导?
不过,也有一些省份不完全契合这个规律,比如四川省、内蒙古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这3个中西部经济欠发达省份,其政府工作报告提及教育的字数均未超过300字。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地方政府工作报告涉及教育内容的字数多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政府对教育事业发展状况的认识及相应的决心。
细究这31份省级政府工作报告涉及教育的内容还能发现,经济发达地区谈及教育改革较多,而经济落后地区谈的多是教育发展层面的问题和工作。比如,北京市、上海市、浙江省、江苏省的政府工作报告在谈及教育时,用了将近一半的笔墨来谈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深化课程改革、推进中高职和应用本科贯通培养改革试点等问题。而一些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省份和人口大省,其政府工作报告更多地在谈一些教育基础设施、教师队伍建设等发展中的问题。河北省就提到,该省去年一年投入42.2亿元改造农村薄弱学校10723所;山西省招聘1407名农村义务教育特岗教师;甘肃省在未来一年的工作目标中,重点提及了消除中小学D级危房166.67万平方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