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质量促效益助推发展方式转变 ——我省“十二五”发展成就回顾之循环经济篇(下)
从2010年开始,循环经济,是我省发展的重头戏之一。环保、高效、节能、节约,成为近几年的关键词。
循环经济讲究的是综合利用,物尽其用。循环不仅仅是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更是一个巨大的社会系统工程,是发展理念的改变,是生活方式的改变,是从循环经济到循环社会的层层递进。
数据显示,“十二五”前三年我省单位GDP能耗累计下降了10.87%,达到整个“十二五”节能约束性目标的71%,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氨氮、氮氧化物四项主要污染物排放指标均控制在国家下达的约束性目标之内,环境质量持续得到改善。
六年的不懈努力,我们不只是得到如洗碧空、清新空气那么简单。“十二五”期间,我省循环型农业、循环型工业体系、循环型服务业和社会体系已经逐步建立,科技支撑循环经济发展的能力不断提升,初步形成较为完善的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保障体系和推进机制。
循环经济“七大模式”引人瞩目
金昌,这座背靠荒漠的城市,因为富饶的矿产资源而迅速崛起,受到世人瞩目。同样,这座迅速崛起的城市,又恰恰因为资源的锐减,环境不堪重负而承受着更大挑战——不得不在资源利用与可持续发展、经济增长与环境友好之间作出睿智的选择。
作为全省循环经济试点市,金昌市以金川集团公司为强大依托,坚持“循环发展、生机无限,资源有限、循环无限”的理念,在全国率先探索出了以“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共生发展、科技引领支撑、园区承载聚集、机制创新保障”为突出特征的“金昌模式”。
城市餐厨垃圾通过再生利用,生产出生物柴油、生物燃气、固态和液态有机肥,避免“地沟油”重回餐桌,这是什么?这就是循环经济。近年来,兰州市以有效解决“地沟油”等环境污染和食品安全问题为目标,通过规范回收、分类处理,实现餐厨废弃物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形成兰州市餐厨废弃物无害化处理、资源化利用模式。
截至目前,我省循环经济已经形成了天水高新农业模式、金昌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白银有色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张掖农业模式、定西节水型工农业复合模式、窑煤集团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和兰州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模式等“七大模式”,涵盖了区域、行业和企业等不同层次,在省内具有明显的示范带动作用。
从2012年开始,兰洽会主展馆新增了一批专业展区,其中最引人瞩目的莫过于循环经济展区,小小的一片展区充分展示出近几年甘肃循环经济发展的强劲势头。
循环化农业、工业体系不断完善
我省旱作农业区涉及10个市州的69个县市区,旱地面积3340多万亩。通过启动实施河西走廊及沿黄灌区国家级高效节水灌溉示范区建设,大力推广膜下滴灌、垄膜沟灌、垄作沟灌等高效农田节水技术,这种节约型农业生产方式,将贯穿于循环型农业体系。探索形成了以节水型灌溉农业为重点的河西荒漠绿洲农业循环经济模式;以退耕还林还草、改善生态环境为重点的陇东陇中黄土高原干旱半干旱农业循环经济模式;以“农牧互补”为特色的甘南临夏高寒阴湿区立体农业循环经济模式;以“立体化增效”农业技术为依托的陇南湿润半湿润区农业等4个具有典型地域特色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同时,在着力完善循环型工业体系中,我省将在煤炭、电力、钢铁、有色、石化、建材等领域全面推行循环型生产方式,实施清洁生产,促进源头减量;加快推进园区、产业、企业之间共生耦合,形成循环连接的产业体系;以资源综合利用的重大示范工程为龙头,推动产业集聚发展,加快开发区循环化改造,促进企业循环式生产、园区循环式发展、产业循环式组合,全面建成以资源化和再利用为主要特征的循环型工业体系。酒泉千万千瓦和民勤百万千瓦风电基地建设有序推进,启动实施了分布式光伏发电,分散式风能资源开发加快推进。全省可再生能源并网装机容量达到2338.53万千瓦,占全省总装机容量的55.80%。通过促进企业加大技术研发和创新力度,进一步提高矿产资源采选回收率和资源综合利用率。
创建“两型社会”建立有利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社会体系
农业、工业及服务业循环发展的最终目标是建立并完善循环型社会体系。
2010年以来,我省启动实施绿色建筑行动,严格执行建筑节能国家标准,新建建筑施工阶段建筑节能强制性标准执行率达到97%以上。推广实施绿色低碳旅游活动,创建国家级绿色旅游饭店76家,50%以上的旅游饭店、景区釆用了绿色能源。大力开展“绿色”学校及社区创建活动,建成国家级“绿色学校”7所、省级“绿色学校”201所,建成省级“绿色社区”95个。
同时在全省全面开展节约型公共机构建设活动,截至2013年底,全省公共机构人均能耗519.21千克标煤,较2010年下降13.43%;单位建筑面积能耗38.69千克标煤,较2010年下降10.65%;人均水耗18.68吨,较2010年下降12.22%。
努力建立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截至目前,全省已经完成和正在建设改造的标准化回收站点831个,主要废旧物年回收量达530多万吨,废钢铁、废有色金属回收利用率达到100%,兰州市建成日无害化处理餐厨垃圾200吨的资源化利用项目。
为了促进循环经济健康有序发展,我省还逐步建立健全法规保障体系,认真贯彻落实价格、财政、投融资、税收和政府采购方面发展循环经济的优惠政策,积极争取国家支持政策;建立统计评价考核体系,完善循环经济地方标准,加强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和产业化推广应用,为循环经济发展提供有力保障。(记者沈丽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