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省区市高校学费上调 学生助学贷款“僧多粥少”
近日,江苏、贵州、浙江、山东、宁夏等多个省区市陆续发布了普通高校学费上调通知,部分省区平均涨幅甚至达到了50%。那么,凑不够学费上大学的学生怎么办?
河南的张小琰(化名)曾经历过这样的事。3年前,她考入西北某二本高校,由于家中父母要供养3个子女上学,虽然快开学了,但学费却依然没有着落。
她向学校申请了高校国家助学贷款,银行每年替她先行向学校支付5000元的学费,这笔钱她须在毕业6年内还清。
公开资料显示,高校国家助学贷款是由银行、教育行政部门与高校共同操作,帮助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支付在校学习期间所需的学费和住宿费的银行贷款。这属于信用贷款,不需办理贷款担保或抵押,但须承诺按期还款,并承担相关法律责任。
申请的过程并不轻松,张小琰回忆,当时系里只有两个名额,没有拿到名额的学生也无法申请。
与在河南某独立学院就读的小乐(化名)相比,张小琰无疑是幸运的。小乐告诉笔者,他所在的班级共有31个人,有18人申请国家助学金和国家助学贷款,但是这两项加起来只有8个名额,“僧多粥少”。
相比国家助学贷款,国家助学金是由中央与地方政府共同出资设立的,用于资助家庭经济困难的全日制普通本专科(含高职、第二学士学位)在校学生的助学金。资助具体标准在每人每年1000元~3000元范围内确定,分为2至3档。
小乐说:“村、乡、县三级的证明办起来很繁琐也很困难,拿到助学金和贷款已经是开学后很久了,对于缴不起学费的学生来说,已经太迟了。”
由于学校名额有限,为了覆盖到更多的学生,老师只好规定,国家助学金和助学贷款不能同时申请,这对一些家庭贫困的学生来说,只申请到一项,仍然远远不够。
就读于东北某重点高校的孙恒(化名)向记者表示,他当年申请国家助学贷款时系里面有20多个名额,基本上每年都会有富余。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认为,我国宏观财政上高等教育经费使用需要更加合理,过去是大学多,小学少;现在是重点学校很多,一般院校很少,可能因此造成了不平衡。不过,目前的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就不涉及学校的名额问题。
为切实保证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入学,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规定各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必须建立“绿色通道”制度,即对被录取入学、家庭经济困难的新生,学校一律先办理入学手续。入校后,学校再核实其家庭经济困难情况,采取不同措施给予资助。
针对新一轮的高校“涨学费”,多个省份也出台了新举措,帮助可能凑不够学费的大学生。
山东省教育厅财务处副处长孙乐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为了配合这次“涨学费”,山东省将增设政府励志奖学金,财政每年会安排专项资金5000万元,用于资助品学兼优的贫困生1万名。同时还将要求高校每年从事业收入中足额提取5%,专项用于困难学生的资助工作,并足额发放到位。
宁夏回族自治区教育厅也声称,此次调整方案提出后,会对经济困难学生中的5%~10%特困生进行减免学费。
江苏省教育厅副厅长倪道潜则公开承诺,高校一旦调整收费标准后,必须将增收的学费按规定比例,足额、及时提取后全部用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
储朝晖认为,这部分钱是否会补贴到贫困生需要看学校实际的情况,但在学费上涨的基础上,要切实解决好学校内部的管理和各方面的制度等问题,尽可能地减少浪费。此外,政府的宏观投资应该更加公平更加合理,不仅仅投入到少数的学校,更多普通的学校也要适当地投入经费。
当然,这个问题不能只靠国家政策的努力,也需要社会力量的关注。
2013年,李玉珏(化名)考入北京某重点高校,由于祖母身患癌症需要治疗,家里花光了所有的积蓄,连房子都卖掉了。让他庆幸的是,在当地市政府和企业家协会的牵头下,一位好心的企业家全额承担了他四年的学费。
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2006年发布的《中国贫困高考生调查报告》显示,当年有6成贫困高考生凑不齐学费,12.7%的贫困生因交不起学费可能放弃大学。这一报告曾引起社会广泛关注,近年来,社会力量对贫困大学生的帮扶力度也越来越大了。(实习生 刘言 郭嘉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