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自杀 警惕娱乐化扭曲人性

09.12.2014  14:02

   一个年轻人逝去了,应引起生者猛省,这样的悲剧再不应继续下去了,我们需要一个更长远、更细致的方案,保证发展不偏离于文明的轨道。

   作者:蔡辉

  一场网络自杀直播最终变成悲剧,虽然当事人曾经产生过活下去的念头,却遭跟帖者们一阵狂轰滥炸,甚至许多人还通过“戏仿”自杀直播,来刺激当事人,在数千条“你赔我流量”“你必须死”之类的留言下,年仅19岁的生命就这样凋谢了。

  是什么,让大多数参与者变得这么冷漠?是什么,让他们成了间接的杀人者?面对当事人留下的“我会笑着让你成为杀人凶手”的遗言,他们的内心岂能平安?

  客观地说,这些网友未必都是坏人,毕竟,他们中的很多人在了解真相后,能勇敢地站出来道歉,能发自内心地感到懊悔,只是对逝者来说,一切都太迟了。

  我们生活在数字化时代中,虚拟与现实的边界常常是模糊的,我们很难体会到一个ID的生命细节,只能通过极少的信息来了解他,对我们来说,他只是一个角色,并不是一个活生生的人,这会误导我们做出错误判断。

  网络因其抽象化、陌生化,而更像是一个游戏,既然是游戏,谁会太当真?毕竟,网上虚假的自杀直播并不罕见,况且,当事人对我来说只是一个符号,多了少了,影响不大,当别人都在拆穿、恶骂时,参与其中,凑凑热闹,实为人性常态。正如勒庞在《乌合之众》中所说:个体的意识一旦淹没在群众心理之中,将使个体丧失批判能力,从而影响他们的行为,所以群众行为是一致性、情绪性和非理智性的,经常表现为不可容忍、不可抵抗的力量或不负责任。

  人性天然有缺陷,而网络放大了这种缺陷,使之成为杀人利器。现实是,我们不可能退回到没有网络的时代中,也不可能用非网络时代的管理方式来应对新问题。汽车可以代步,也能撞死人,关键看人类创造规则、普及规则的能力。

  现实是,我们的学生必须背各种各样的守则和校训,却没有人告诉他们待人接物的基本礼仪,讲《三字经》、《弟子规》的大师们口沫横飞,可他们在生活中又有多少人在以身作则?我们给了孩子太多大而无当的道德教条,而和蔼、温和、说服、容忍的长辈、家长、老师,却凤毛麟角。

  在现实生活中习惯了大吵大闹、你争我夺,甚至罔顾斯文,到了网上,自然也是戾气横流,即使许多学者名人,天天弘扬大道理,可一张嘴就骂娘,甚至为了表明自己才是汉子、爱国者,刻意满嘴脏话,用痞子精神冒充英雄主义,有了这样的榜样力量,我们的网络环境怎能不被粪坑化?而这样的粪坑不仅脏,还会杀人。

  没有教化,就没有文明,没有文明,财富就会成为包袱,成为分裂社会的定时炸弹。富而不教,社会就会堕落,我们就会落入历史的周期律中。

  一个年轻人逝去了,应引起生者猛省,这样的悲剧再不应继续下去了,我们需要一个更长远、更细致的方案,保证发展不偏离于文明的轨道。(蔡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