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目的盲道打了谁的脸?
有报道称,在南宁市经开区金凯路部分路段改扩建后,出现了一段很奇葩的盲道:不到200米的距离,居然设置了10根路灯杆挡在盲道正中间。网友质疑这样的盲道设置出来到底有何用?
这样的盲道设置有何用?小马飞刀以为,只有一个作用:害人。别说是盲人,就是正常人走在路上,稍不留意,难免会出点意外。有苦说不出,只能来句国骂以解怨气。
便民设施本应是个温馨多情的地方,为何在许多城市却成了发泄怨气的由头?前不久,小马飞刀在晚报上曾经谈到过原本便民的公共设施成了扰民“利器”的问题。小马飞刀以为,在公共设施决策因子的考量中,在保证安全、科学的前提下,便民的因子应当是具有决定性的,其他的因子更多的要服从这个因素。既是便民的东西,就该问问民众怎么才是方便。在公共设施建设的决策过程中,必须要引入尊重民意的民主决策程序。大到城市规划设计,小到公共厕所坑位比例,与民众利益、公共需求密切相关的事情,无论大小巨细,唯有民意的充分尊重,才会有民众的合心与买账。举个例子,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曾表示,中国是世界上每年新建建筑量最大的国家,每年新建面积达20亿平方米,建筑平均寿命仅25年-30年。为什么建筑平均寿命这么短,相关工程在前期缺乏科学规划和论证,盲目求新求异至后期“烂尾”是一个重要原因。历史上一些建筑精品能够穿越岁月,历经时光的淘洗,构成城市历史。为何当前的公共建筑却要在‘建’与‘拆’之间如此纠结?从表面上看,城市公共建设乱象的原因是政府决策不当,究其本质是公权力行使缺乏监督和透明性,行政长官用自己的意志‘替民做主’,因而经不起民众的‘围观’和监督。与其说是决策的内容不当,还不如说是决策程序不当。
项目建起来不容易,停下来或拆除后更不容易,浪费公共财力不说,相关部门决策盲目的行为等也容易引发公众的不信任。政府大手笔投入的民生设施非但没有便民,反而坑人,城市管理者难辞其咎。城市公共设施的设计,首先应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以便民为出发点,以提高市民的舒适度和幸福感为落脚点,释放出城市的人文关怀,这才是公共服务的应有之义。一个城市如果连这样的小问题都得不到解决,那么城市管理者还有何脸面奢谈其他? 小马飞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