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考教师猝死,非要怪谁呢?

19.01.2016  02:23

    1月17日,一则《江苏女教师监考中去世》在微信朋友圈被大量转发。该文称,正在考试的初中生在目睹自己老师最后挣扎呻吟时,仍平静地做完题,该文认为,对于这样的突发性疾病,如果抢救及时,年轻老师的生命本来是可以挽回的。而事发学校(江苏泰兴济川中学)校长则表示,事实真相与上述传闻有所出入,“事实是,学生第一时间发现了老师生病,并通知了隔壁班的老师”,而校长也在很短时间内赶到教室。可见,说法各自“打脸”,细节有待商榷。

    英年早逝,令人扼腕。倒在三尺讲台,更叫人痛惜。抛开悲情叙事不说,非要从中引申出诸多“大义”,理据上总要经得起推敲。

    这几日,女教师猝死之所以在朋友圈一石激起千层浪,“槽点”无非有三:一是控诉当下中国学生冷血,即便师恩浩荡,一样见死不理;二是指责校园生命教育缺失,对于突发状况,个人层面根本拿不出什么得当的应急预案;三是佐证基层应试教育走火入魔,只见考试、不见师生,只见成绩、不见人性。这些情绪,掺杂上“口吐白沫”等惊悚场景,足以搅得人心沸腾。再加上“孩子会为了一只狗、为了螃蟹难过”,却对死在讲台上的老师冷面飘过,这是怎样的彻骨之“麻木”?

    可问题是,这样的指控,虽应者云集,却也是漏洞百出:一则,当事老师是教音乐的,如果应试教育癫狂,则音体美根本都“课时不保”。这种背景下,音乐老师跟考生之间,能有什么“过节”或“仇恨”?既然没有龃龉,冷血之说从何而来?学生“仇师”情绪因何而生?二则,当时的监考,未必是看客想象中老师面对学生;相反,恰恰是学生背对着老师。在所有学生背对着老师答卷的时候,老师猝死讲台,又非陨星坠地,如何能引发考生“判断研究病情”的丰富内心戏?学生的眼睛,就算背后也长了一双,心思估计大多也在试卷之上。再则,考场那么多人,纵使有个把“冷血无情”,也不算什么怪事,就像大街上芸芸众生,指望人人古道热肠,反倒显得太过矫情。“家长”慷慨发文,固然大义灭亲地揭露了孩子的冷血,但,这能推而广之,认为一屋子孩子都是狼心狗肺?

    事实与逻辑,推理与佐证,总不能丧失起码的理性。学生冷血不冷血、基础教育偏激不偏激、生命教育缺失不缺失,这些,都可以商榷,可以论辩,甚至可以“讨伐”;但,总不能因为有了先入之见,就罗织半真半假的“事实”,来坐实内心的想象。这种诛心之论,把事实真相当做橡皮泥,把私人立场当做律令,听风就是雨,能讨论出怎样契合公平与正义的规律或真理?

    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箭在弦上,基层青年教师生存状况也值得关切,减负也好、转型也罢,都是迫在眉睫的事。不过,心平气和想办法,不等于非要制造“愤点”来施压。如果一位教师的非正常死亡,被“收拾打扮”、被“异化表演”,恍惚间竟成为推动教育改革的神秘力量——这究竟是法治或制度的悲哀,还是“借人命说话”的谋略之吊诡?

    生如夏花,逝如秋叶。一个年轻教师,她有自己的师生关系,有自己的教学情感。猝死也许有值得商榷的地方,但,事实不厘清、真相不分明,却活生生把她的学生们推到舆论审判的风口浪尖,这,算不算对逝者最大的亵渎呢?据光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