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管到位好心方能办好事
以前,村民由于婚丧嫁娶等事宜,自己动手或邀请当地厨师,在家或宽敞区域办流水席、无拘束的招待乡邻和亲友,少则几十人多则两三百人。然而,这种农村集体聚餐自10月份起,人数若超过50人必须报告登记,否则造成重大食品安全事故的,将依法追究相应责任人的责任。为让辖区村民朋友熟知新规定,城关区食药局自本周起进农村,宣传甘肃省农村集体聚餐食品安全管理办法,并在涉农街道各自然村设置信息站和协管员。(相关报道见11月13日《兰州日报》六版)
食品安全向来倍受关注,农村聚餐人流量大,一旦发生食物中毒等意外,后果非常严重。应当说,在农村中推行集体聚餐备案登记制度,无疑抓住了食品安全监管的牛鼻子。
一直以来,遇到婚丧嫁娶等红白喜事甘肃民间有聚餐的习惯,不仅形成了一条龙服务的专业公司,还有敬老宴等公益活动。诚然,对大操大办等现象要积极引导、强化管理,但也不能否认,这类的民间聚餐不仅仅是一顿餐饭,这其中还有传承的习俗、民间的文化、人际间的情感等。因此对于农村集体聚餐的管理一定要从实际出发,有关部门除了检查相关手续,更要主动介入管理,建立起合理的责任分担机制。
针对聚餐等民间流水席,厨师是否具有相关资格,或掌握安全知识、操作规范,登记备案是否如实,原材料采购跟踪监管等,食药部门要多下基层了解情况,利用好社会监督的力量。关键是聚餐较为分散,有多少专门的宴席公司,哪些厨师操作,有关部门不仅要准确掌握信息,实行动态监管,还要建立准入和退出机制,加强厨师培训,通过积分考核、公示等手段进行管理,对于多次被“亮红灯”的厨师或公司,要向社会公开“黑名单”,积分扣完勒令退出,至少要重新申请证照。
说到底,确保食品安全不在事后追责多么严厉,而是提前将监管防线做足。农村集体聚餐纳入备案管理,贵在厘清权责界限,只有监管到位,才能既保障聚餐的食品安全,更是对乡土人文肌理的保护,两全其美何乐而不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