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皋兰:梨花为媒推旅游 荒山筑巢引项目

11.05.2016  12:38

  中新网兰州5月11日电 (记者 崔琳)“晴天一身尘,雨天满路泥”,这是甘肃皋兰县昔日道路交通的真实写照,亦是其过去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的缩影,更是制约当地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拦路虎”。

  坐落在甘肃中部、黄河上游的皋兰县,处于兰白都市经济圈不可替代的关联点和支撑点,更是环兰城市群建设的重要节点。它因地处皋兰山北麓而得名,于清乾隆三年(1738年)设立,早在清代至民国就被作为甘肃首县和省会重镇;其境内的什川镇,为早期黄河文化的发祥地之一,依山傍水的地理环境,巧夺天工的自然景观,风光秀丽的万亩梨园,使之成为兰州近郊的休闲乐土。

  近年来,皋兰县官方面对经济新常态下转型阵痛、下行压力增大的大环境,抢抓区位优势、创新思路,在县域内大片未开发国有未利用地“引进项目”筑巢,谋划出一条“节点城市、商贸枢纽、梨花之都”的经济转型之路。

   梨花之都”做实做厚旅游业 以花为“”留商客

  每逢“立夏”前后,皋兰县什川镇“百年梨花”盛开如雪,吸引数以万计的游客前来赏玩。当地一年一度的“什川梨花文化旅游节”,无疑已经成为宣传皋兰、推介皋兰最靓丽的名片。

  “在‘赶超’转型发展之际,我们县注重突出‘什川梨园’的引领作用,目前已列支130万元支持‘黄河·什川景区’的规划编制工作。”皋兰县县长杜宁让透露,今年起,该县将做实做厚“梨花之都”旅游业,筹建西北最大滑雪场、“黄河奇峡”水上体验等旅游项目,让皋兰县呈现出“春季看梨花,夏季水上玩,冬季雪上滑”等不同景色。

  其中,对于皋兰县谋划实施黄河奇峡开发和黄河瀑布景点项目,国务院发展中心研究员、中国著名旅游规划专家刘峰赞誉:“黄河大峡谷或许可以成为发展兰州旅游的突破口。

  此外,皋兰县还将把征集书法、秦腔和“一村一品”引入梨园,让文化和旅游结合起来,并倾注精力抓停车场、餐饮、景区厕所、以及服务能力建设等。

  皋兰县官方数据显示,目前,“什川景区”共有农家乐接待点120余个。2015年,全县共接待旅游人数201万人次,同比增长25.86%,实现旅游收入12.46亿元,同比增长26%,旅游就业人数5467人,新增旅游就业人数629人,同比增长13%。

  杜宁让坦言,皋兰县以花为“”留商客,让当地农民的“钱袋子”越来越鼓,生活观念也随之改变,私家车多了,娱乐活动更丰富了。

皋兰县什川镇梨花盛开如雪,吸引游客前来观赏。 崔琳 摄

   皋兰探索荒山筑巢对外“并轨” 推进新型城镇化

  皋兰县官方介绍,该县南部靠近兰州城区有近40万亩未利用地可供开发,兰州新区辐射范围内也有大片可开发利用的土地。

  当地官方认为,有序开发这些土地,对于拓展兰州城市空间、承接产业转移、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尤为有益,能够将区位优势变为资源优势和经济优势,这也正是皋兰县当前实施推动县域经济增长的创新之举。

  “皋兰属丘陵地貌,境内梁峁沟壑纵横,缺乏平整开阔的土地空间,十年九旱。县域内的荒山荒坡遇到灾害性天气极易发生坍塌、滑坡等地质灾害。”因此,该县在荒山筑巢过程中“经验独到”,即:开工一个项目,绿化一片土地,通过“占一补一、占劣补优”的方式对一些零散的、撂荒的旱地集中进行整治改良,确保“数量不减”。

  2015年起,皋兰县先后在县域内引进世界500强企业在荒山中建成“山水城市”、开发生态文化创新城,并将甘肃警察职业学院迁建至此……官方统计显示,该县目前已累计在未利用地的开发项目区栽植各类苗木约5万余株,随着兰州生态文化创新城、甘肃警察职业学院迁建等项目建成后,绿化率将达到43%以上。

  不仅如此,皋兰县大批项目上山落地后,还为周边民众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以“北龙口国际商贸物流城项目”为例,它建成后将成为集商贸、物流、仓储、生活、休闲、科研、信息、金融、电商平台、学校等为一体的现代化城镇,预计解决就业岗位10万余个,保护性开发已然让昔日“土蛋蛋”逐渐变成“金蛋蛋”。

  在破解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方面,皋兰县三年来筹措整合资金5.6亿元,征地2000多亩,实施各类公路建设项目78项374公里,让全县6个镇和57个行政村全部通上沥青、水泥路,提前八年实现了农村公路全覆盖,率先取得甘肃省“村村通”畅通率100%“成绩单”。

  皋兰县官方称,随着国道109线改扩建、盐什公路改造,特别是北京—宁夏中卫—白银—皋兰县城—兰州东站“中兰客专”,以及兰州新区至白银过境铁路等大批交通重点工程的实施,将让皋兰县再次迎来交通发展的高峰期。

  此外,皋兰县还注重加强用水保障,破解用水“瓶颈”,以争资立项和项目建设为核心,严格工程施工,多方筹资7.3亿元,先后组织实施了农村人饮、河洪道治理、调蓄水库、小流域治理、大型泵站更新改造、小型农田重点县项目及五小水利险段更新改造等37个水利项目,农村民众饮水条件得到了历史性转变。(完)

      甘肃新闻网 【编辑:杜萍】